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胡善围_分节阅读_第140节
小说作者:暮兰舟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1.18 MB   上传时间:2019-08-23 12:50:42

  五月初十,京城文武百官,皇室、军民,还有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纷纷上书进言,请皇太孙登基为帝。

  皇太孙拒绝了,说身为孙儿,终日为先帝之死而悲恸,遂拒绝臣民所请。

  五月十三,群臣和百姓再次“上笺劝进”,皇太孙说:“先帝梓宫在廷,山岭未毕,祖孙至性,其宁忍之?所请不允!”于是再拒。

  五月十三,皇室宗人、群臣、百姓、四夷使节、甚至名僧道士纷纷“伏阙上表”,请求皇太孙继位。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是三请二拒,这第三次不能再拒绝了,再拒绝恐怕下不了台。

  于是皇太孙下表给专门搞仪式的礼部,说“顾在哀,不忍邃承,而亲王、文武群臣、军民、耄耋、四夷朝使同秉一心,奉表劝进,却而复至。国之大计,不敢以不从,人心忠告,不可以终拒……”

  意思是说,我因祖父之死而悲伤,但是你们都要我当皇帝,我退让了你们还是要我当,那我就勉为其难登个基吧!

  洪武帝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朝群臣,大赦天下,发布了即位诏书。

  在登极诏书里,朱允炆宣布年号为“建文”,追封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追封了懿文太子妃、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并且封了生母吕氏为圣母皇太后,封妻子马氏为皇后,这下大明第二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也称之为马皇后了。

  同时,还册封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嫡长子朱文奎为太子。

  圣母皇太后吕氏搬出东宫,入主慈宁宫。年轻的马皇后也搬出皇太孙宫,入主坤宁宫。

  其余两个妾各封了妃位,分别住在东六宫的延禧宫和西六宫的翊坤宫。反正东西六宫以前的嫔妃都死绝了,给新人腾地方,一应都是齐全的,不用修缮,这两个妾简直是拎包入住。

  好容易把自己的小家搞定了,建文帝和几位顾命大臣们开会,商议接下来的治政路线该怎么走,太监来报,“太后请皇上去慈宁宫说话。”

  亲娘在召唤,建文帝作为新君,自然要树立大孝子的形象,于是将会议延后,去了慈宁宫。

  吕太后连忙把建文帝拉到桌前,摆着全是儿子爱吃的菜,“皇上整日忙碌,哀家看皇上都瘦了许多,皇后到底年轻,也不知疼惜你,真是谁生的谁疼。哀家特地准备了你爱吃的东西,来,你多吃些。”

  说完,吕太后夹了一筷子笋片放在建文帝面前。

  建文帝喜欢竹子,也喜欢吃和竹子有关的东西,比如竹笋,喝竹叶茶等等,有“不可一日食无竹”之称。

  建文帝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呢,失望的想笑,“太后的心意朕心领了,但是朕现在很忙,召集了大臣商讨国事。”

  吕太后还是不停的给儿子夹菜,“皇上身体要紧,不就是一顿饭的功夫,让大臣们等一等。反正快到中午了,都要吃饭的,哀家已经给大臣们赐了饭,不会让他们干等。”

  建文帝这才开始动筷子,为了赶时间,他吃的很快,吕太后在旁边给儿子夹菜,观察着儿子的脸色,觉得好像心情还不错,乘机说道:“如今哀家成了太后,皇上也该提一提的外祖父吕家了。”

  听到这里,建文帝的筷子在空中一顿。

  到底在东宫关了三年禁闭,还差点被一壶鸩酒赐死,吕太后多少有些教训了,她觉得情况不对,连忙话题一转,说道:“不是要皇上给吕家人封官,他们有本事还好,能够为皇上分忧,若无本事,岂不是给皇上添乱?哀家不是那等短视之人,娘家有来求官的,哀家都替皇上打发走了,免得皇上为难——只是有一桩事,哀家是皇上的母亲,哀家也是皇上外公的女儿。”

  “哀家在深宫多年,一直没能在你外公面前尽孝道,如今当了太后,更是不能了。皇上的外公谨小慎微一辈子,到了晚年,也该享一享皇上这个外孙的福了,哀家一届女流之辈,没有本事,可不得凡事依仗皇上这个儿子吗?哀家不能出宫尽孝道,只能求皇上替哀家帮这个忙了。哀家看历朝历代的太后娘家,都封了承恩公的爵位,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并无实权,说起来好听罢了。也不晓得哀家的父亲有没有这个福气?”

  堂堂一国太后,为了给父亲求个虚名,诚恳如斯,吕太后简直要被自己感动了。

  建文帝觉得母亲的请求并不过分,承恩公只是个无实权的爵位,且不能世袭,外公若去世,这个爵位也就没了。想想外公他老人家是个老实人,从不作妖添乱,加上吕太后言辞婉转,以孝的名义求爵位,无论伦理还是道理上都说得过去,建文帝当即就要同意,可是一想到自己刚刚登基,万事待兴,还没做出什么来就封了外公为承恩公,好像有些太急了。

  建文帝放下筷子,说道:“太后说的事情朕知道了,只是封外公承恩公之事,是家事,也是国事,朕还需和大臣们商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吕太后觉得皇上的外公封了承恩公,对皇上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举手之劳而已,和大臣们商量,也只是走个过场,于是笑道:“这是自然,自古后宫不得干政,最终还是要皇上自己拿主意的。”

  吕太后这慈祥温柔的模样,简直是三从四德的典范了。

  建文帝吃罢午饭,回去召集两位顾命大臣开会,分别是翰林院学士、太常寺卿黄子澄,以及翰林院侍读方孝孺。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名,一甲探花郎,正经科举出身,曾经和孝康皇帝朱标一起去兖州为鲁荒王料理过丧事,鲁荒王的丧事办的很漂亮,洪武帝很器重他,一直提拔培养,是为顾命大臣。

  方孝孺没有功名,也不屑于考科举,觉得应试教育摧残人性,但他很有名气,因为他有个很厉害的导师,也曾经是孝康皇帝的老师——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方孝孺靠着诗文和老师的名声,备受江南文人们推崇,因为也列入顾命大臣之列。

  一个是官方认可的科举出身,一甲探花郎;一个是类似五百年后社交网络里粉丝最多的公知大v,强强联合,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团。

  今天的议题是削藩。

  建文帝问,要不要削藩?除去兵强马壮的皇叔们?

  黄子澄:削。

  方孝孺:削。

  建文帝当然也想削,否则也不会问这个问题,于是君臣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削。

  建文帝又问:“朕这么多皇叔,从谁开始削?”

  黄子澄说道:“先图燕。所谓擒贼先擒王,应该从实力最强、年纪也最长的燕王开始。”

  燕王朱棣排行老四,但是老二亲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都已经死了,老四成了老大。而且燕王实力最强,否则高皇帝也不会一口气扣下燕王四个孩子在京城里。

  方孝孺却有了不同意见:“先不要动燕王,应该先削去燕王的羽翼,从燕王的周王开始削,然后是齐王、湘王、代王等诸王。最后再动燕王。”

  周王朱橚是燕王亲弟弟,代王朱桂是西北大藩王,战斗力仅仅在燕王之下,还是燕王的连襟——代王妃徐氏是魏国公徐达次女。

  黄子澄表示反对:“不行,此举舍本逐末。”

  方孝孺也反对对方的意见:“直接动燕王,太急功近利了。”

  黄子澄实打实科举出身的探花郎,从基层岗位做起,一步步被洪武帝刻意提拔调教上来的,对方孝孺这种只晓得空谈的“名士”有些看不上眼,说道:“削藩削藩,其实就是削燕王,早晚都要动手,兵贵神速,不如直接动燕王,要不然削前面几个藩王都是白费力气。”

  方孝孺以恩师宋濂为荣,在诗文方面有诸多读书人推崇,觉得黄子澄读书读迂了,不晓得变通,说道:“燕王雄才大略,酷似高祖皇帝,北平兵强马壮,骁勇善战,金、元两国皆兴于此,一旦直接削燕王,燕王狗急跳墙,必定起兵谋反,到时候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黄大人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削藩难道是请客吃饭?黄子澄觉得可笑,不过建文帝向来很尊重方孝孺,欣赏他的诗文,还是给他留了面子,“既然决定要削藩,就要做好打仗的准备,燕王不是坐以待毙之辈。你削了他弟弟周王、他的连襟代王有什么用?伤不了燕王的根本。”

  方孝孺说道:“孙子兵法上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燕王若要战,当然可以一战,但是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削周王,代王等藩王,杀鸡儆猴,震慑燕王,要他放弃兵权,主动投降。”

  黄子澄是个务实的,最讨厌方孝孺的高谈阔论,此时有些烦躁,说道:“杀鸡儆猴?杀鸡从来吓不到猴,不信方大人杀一只鸡给猴看试试?要杀猴杀猴便是了,杀什么鸡啊!”

  方孝孺如何听不出他讽刺之意,顿时大怒,“黄大人,我们讨论国家大事,你怎么说起杀鸡了?简直有辱斯文!”

  眼瞅着两个顾命大臣要吵起来了,建文帝赶紧冲过转移火力,说道:“朕大概知道两位的想法了,此事关系重大,明日大朝会还需与其他大臣们讨论,现在朕有个问题想请教两位,朕的外公要不要封承恩公?”

  黄子澄说道:“是有封承恩公的惯例,但是,太后的娘家固然尊贵,当皇后的娘家岂能忽视?皇后乃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如果要给吕家承恩公的爵位,那么皇后的父亲就要封承恩侯,还请皇上三思。”

  方孝孺更绝,立马反对:“都不能封!孝慈皇后在时,娘家马家连个伯爵都没有封,对高皇帝说可以赐给马家财帛,不可轻易封官封爵。都赞孝慈皇后贤惠,约束外戚。现在后宫无论是太后还是皇后,有谁的功劳威望能大得过孝慈皇后?既然从孝慈皇后传下来的规矩,就应该遵守。”

  建文帝听得连连点头,“你们都说的很对,此事牵连甚广,等以后天下安定了再议吧。”

  建文帝忙到半夜,去了坤宁宫歇息,他和马皇后结发夫妻,感情极好,洪武二十八年成亲之后,次年就生下了嫡长子朱文奎,如今才两岁就封为太子。

  建文帝和马皇后夫妻情深,举案齐眉,他很少碰两个妾,结婚三年了,两个妾一直无孕。马皇后亲自伺候建文帝更衣,建文帝和妻子说起了爵位的事情,“……现在朕刚登基,立足未稳,将来天下大定,朕一定会封岳父大人为承恩侯。”

  马皇后云淡风轻,笑道,“只是虚名而已,臣妾不在乎这些,何况孝慈皇后在时,都没有封娘家人爵位,臣妾何德何能,敢越过孝慈皇后头上去?真是折杀臣妾了。”

  马皇后推辞,建文帝叹道:“可是太后那边恐怕会失望。”

  马皇后抖开被子,说道:“无妨,明日臣妾去劝太后,太后定会回心转意的。”

  建文帝拉着马皇后的手,“梓童真是朕的贤妻啊,为朕生下太子,还为朕分忧。”

  马皇后顺手把丈夫拖上床,“这是臣妾的本分,不过,说起封号,皇上忘记了一个人。后宫张美人带着宝庆公主搬出六宫,去了宁和殿。她是先帝唯一的嫔妃,皇上的长辈,皇上要给张美人一个封号,以表示孝心呐。”

  “哎哟,差点忘记了。”建文帝一拍脑袋,次日就下旨,封张美人为张太嫔,厚待之。

  听这个消息,慈宁宫吕太后差点气炸了,儿子在上朝,她对马皇后大发脾气,“……你是何居心?怎么撺掇着皇上把胳膊肘往外拐?正经的外公不封,倒去封一个外人!”

第164章 今天是个好日子

  马皇后是胡善围一手选秀选出来的平民皇后,当年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能够最后入选二十七人,摘了皇太孙妃这个大桃子,除了得天独厚的姓氏和相貌几分像孝慈皇后的优势以外,她恬淡冷静的性格,以及出身底层而不自卑,落落大方的言行得到了建文帝的爱慕和敬重。

  当了三年皇太孙妃,皇室和宫廷里的人普遍赞她有“孝慈皇后”遗风。

  须知“像孝慈皇后”就是建文帝成亲之前对妻子最美好的想象了。夫妻一体,建文帝得了贴心知意的贤内助,为了让出身寒微的妻子更快适应宫廷生活,建文帝对太子妃为何一直“病”在东宫的原因直言不讳,要妻子清楚的认识这个婆婆。

  马皇后知道婆婆居然造谣胡尚宫和锦衣卫高官有染,很是震惊,她对胡善围有种“雏鸟情结”,储秀宫选秀时,胡善围刚中带柔,尽职尽责的作风令人印象深刻,后来胡善围请辞出宫,马皇后还失落过一阵子,觉得胡尚宫可能是被谣言所累,心灰意冷所致,毕竟宫廷女官的名节是相当重要的。

  晓得婆婆是这种心狠手黑的人,以前在东宫“养病”就罢了,现在成了太后,入住“慈宁宫”,马皇后就看着吕太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翘起了尾巴,迫不及待摆出太后威风。

  毕竟在东宫憋屈太久,一旦重获自由和权位,得意忘形也能理解。

  马皇后立刻想出了对付婆婆的对策:那就是婆婆的婆婆,用辈分来压辈分。张美人是洪武帝后宫的“沧海遗珠”,虽然位份低,年纪轻,才二十出头,但是她辈分高啊,是婆婆的庶婆婆。

  所以昨晚马皇后一听说婆婆想要给吕家求个承恩公的爵位,晓得婆婆已经按捺不住要作妖了,立刻把张美人给抬出来了,以孝道为由,给张美人求了个张太嫔的封号。

  张太嫔因三岁的女儿而劫后余生,活的战战兢兢,突然封了太嫔,马皇后还开了内库,命六局一司把地处偏僻的宁和殿布置一新,一应用的都是上等。

  所谓剩者为王。无论张太嫔之前如何平庸,阎王殿里走一遭,立刻心明眼亮,晓得是这突如其来的荣华富贵是怎么回事:母女两个以后都要在马皇后手里讨生活,甚至女儿未来的亲事,也是在马皇后手里,现在得了马皇后的好处,以后要受马皇后驱使。

  得知高祖皇帝把东西六宫所有嫔妃甚至侍寝的宫女全部殉葬,吕太后简直高兴坏了,谁希望头上顶一堆婆婆啊。

  隐忍半生,好日子终于要来了,吕太后从东宫出来哭灵的时候,哭得真诚,老皇帝真是太贴心了。

  高祖皇帝去世那日,吕太后心中大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盛世……咱享——太——平!

  可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后宫就多了个年轻的张太嫔,吕太后是个宫斗高手,一看就晓得是儿媳妇的手笔,就是抬举张太嫔来压她的!

  但是宫斗的潜规则就是不能说破,说破就没有意思了,何况建文帝封张太嫔,是以孝的名义,从伦理上讲,这个举动无可挑剔。

  吕太后无法指责儿子,就拿儿媳妇撒气,骂她挑唆皇上胳膊肘往外拐。

  马皇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闯出来的女人,且在宫廷过了三年的“实习期”,还生下嫡长子太子傍身,岂是吃素的?当即就顶了回去:

  “太后,亲疏有别,本宫岂能不知晓?嫁入皇家,就是皇家的儿媳妇,娘家就是娘家。论亲疏,当然是皇家比娘家亲,张太嫔是高祖皇帝的嫔妃,且是宝庆公主的生母,分明是正儿八经的内亲,怎么可能是外人?”

  这一句话把吕太后怼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确,从伦理上看,论起亲疏,张太嫔的确比吕老太爷更亲。

  我怎么有这么个儿媳妇!

  吕太后横竖看马皇后都不顺眼,果然是胡善围选出来的皇后,天生就和我八字不对付!

  吕太后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语气开始软下来了,说道,“无论如何,吕家是皇上的外家,如今外哀家的父亲已经过世二十一年,只是为老人家求一个承恩公的虚名而已,生前没有享受到什么荣华富贵,难道死后连这点哀荣都没有吗?你除了是皇后,也是吕家的外孙媳妇,为吕家求个承恩公的爵位,你脸上也有光啊。”

  吕太后的父亲叫做吕本,死于洪武十年,吕本没有儿子,只有吕氏这么女儿。不过吕太后因自家人丁凋零,和吕氏这个大家族的族人们走得比较近。

  吕氏是个大家族,目前家族都是文官,但是祖先其实是武将——赫赫有名的南宋名将吕文焕。

  说起吕文焕,各位看官可能觉得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说起《神雕侠侣》里郭靖黄蓉夫妻和杨过小龙女等群雄死守襄阳一战,估摸看官们或许有些印象,是的,吕文焕就是当年守襄阳的南宋名将。

  小说里吕文焕碌碌无为,死守襄阳六年全靠郭靖黄蓉等江湖人士,其实真实历史是吕文焕独自带兵,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死守襄阳,直到最后弹尽粮绝,蒙古军宣布再不投降,就要像邻居樊城一样屠城的绝境下,为了襄阳百姓,吕文焕无奈宣布投降。

  吕文焕投降之后,成为了元朝的将领,反过来攻打南宋,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元朝开国,吕文焕作为开国将领被封为江淮行省右丞,辞官后在南京养老,由此吕氏家族定居在南京,其子吕师圣后来还封了江东宣慰使,以后吕氏家族彻底弃武从文,转换门庭,从武将转为了文臣,在南京繁衍生息,家族子弟读书做官,成为书香门第,江南大族。

  吕太后少女时期因诗文才学被选入东宫当侍妾,独得太子朱标的恩宠,除了本身察言观色,温柔顺从,还因吕家富有底蕴的家学渊源有关。

  除了吕本这一支因只有吕太后一个女人而面临绝嗣以外,吕氏其他支脉繁茂,因有吕太后,家族开始第三次转换,从书香门第变成了外戚之家。

  马皇后早就摸清了婆婆的娘家,没错,吕本这一支是绝嗣了,可是最近因承恩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吕家其他几个支脉挤破头,想要过继子嗣到吕本名下,延续香火,虽然绝嗣无法继承承恩公这种爵位,但是一旦吕本追封了承恩公,嗣子封个伯爵,或者家族恩荫几个官或者国子监的监生还是很容易的。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吕太后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是要追封父亲吕本,实则想要拉拔吕家人,在朝中汇聚一些势力。

  马皇后将婆婆的小心思一眼看透,婆婆在后宫憋了大半辈子,实在想要摸一摸权柄的滋味了,光她一个人不管用,需要人手支持,吕氏家族庞大,一旦封了承恩公,这家人怕是不得了。

  马皇后外表依然柔顺,亲自持壶,为婆婆斟茶倒水,“太后稍安勿躁,封承恩公一事,皇上并没有一口回绝,只是目前皇上刚刚登基,立足未稳,朝中诸多大事需要裁决,每日忙到半夜,连说梦话都是政事,此时当从长计议,何况,说起皇上的外祖家,开平王府常家理应排在吕家之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5页  当前第1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0/2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胡善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