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胡善围_分节阅读_第179节
小说作者:暮兰舟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1.18 MB   上传时间:2019-08-23 12:50:42

  “……徐皇后病危,皇上不会立新后,后宫的嫔妃出身复杂,交给谁打理都不放心。皇上请胡尚宫出山,坐镇后宫,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皇上要迁都北平——”

  当时胡善围没把迁都当一回事,大明皇宫,尤其是后宫部分地陷的厉害,坑坑洼洼,终年都要修补,有些不成体统,但从洪武朝开始,到建文朝,几乎每年都嚷嚷着要迁都,最后都没迁成,新三

  年,旧三年,缝缝补补三十几年,凑着住吧。

  狼来了的次数太多,也就没人相信了。

  三保太监说道:“……这第三,是皇上等着安南之征结束,国家休养生息完毕,便要亲征蒙古,以攻为守。以后皇上出去打仗,天子守国门。东宫太子负责监国,皇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平旧日潜邸,新都城就在北平,要重建大明皇宫。由于皇上和太子一北一南双重统治,皇上更需要信得过的人镇守后宫,不要出乱子。”

  听到第三个原因,胡善围神色渐渐凝重:永乐帝是要来真的了。

  永乐帝还是燕王的时候,一直带兵镇守边关,没有比皇帝更明白国防的重要性。迁都北平,从此天子守国门,对国防是有利的。

  三保太监察言观色,拍马屁于无形之中,“皇上亲征,长驻北平,东宫太子监国,以后后宫既无皇后,也无皇上。胡尚宫要总揽全局,配合东宫,也要监督东宫,皇上纵观后宫,唯有胡尚宫一人能够抗住这项重任。特命咱家来请胡尚宫回宫。”

  胡善围是清醒的,“三保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赐名郑和,为何不是三保太监管理宫廷?”

  三保太监伸出四根手指,“这就是第四个秘密了,实话不瞒胡尚宫,咱家要造船下西洋,后宫之事,咱家没有那个能力,也管不了。”

  啥?下西洋!胡善围脑子里嗡的一声,犹如野蜂飞舞:怎么回事?难道我当年在坤宁宫偷梁换柱、以三具死尸代替马皇后和两个小皇子、要他们乘坐沈家的大海船、从此远走高飞的事情暴露了?

  这事若捅出来,往严重里讲,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啊!

  胡善围保持着面上的平静,问道:“三保太监下西洋……去做什么?”

  三保太监脸上也瞧不出情绪波动,说道:“皇上登基五年,在国内立足已稳,但是当年建文帝封储君皇太孙、还有登基继位时,万国来朝,各海外使节亲眼见证。”

  “现在皇上继位,许多小国对大明的认知还停留在建文朝,不知有永乐,所以咱家要下西洋弘扬大明国威,让他们晓得新天子已经继位,建文已死的消息,要他们向大明派遣使节、递交国书、进献贡品,臣服在新天子脚下,确定永乐正统之地位。”

  胡善围心里松了一口气,不过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纵使三保太监下西洋只是为了昭告天下,但一路上所经过的海外城市,装载着海棠、小马皇后母子三人等人的大海船肯定也经过这里,甚至很多人都定局在海外,万一不巧碰上了怎么办?

  这个惊天大秘密会兜不住的。

  胡善围不敢把希望寄托在君王的仁慈上。以往很多事实证明,这个想法真的不现实。

  不行,我要想办法和沈琼莲接触上,要沈家人出海去通知当年流亡海外的人们,要把自己藏好,千万别被三保太监给碰上了。

  这下不用三保太监来请,胡善围自己都想进京城一趟,亲自把此事安排下去。

  不过……胡善围又问:“我重新进宫当差的话,什么时候可以出来?”

  三保太监说道:“这不是因为迁都、亲征还有东宫太子监国三大原因才要咱家厚着脸皮来请胡尚宫回宫嘛。只要迁都完毕,皇宫从南京搬迁到北平,皇上就在都城守国门,太子也不用监国了,到时候胡尚宫大功告成,自然可以可以离宫。”

  建新皇宫、新都城、迁都,这三大工程要搞到什么时候?

  起码要十年吧。

  不过,这样起码有个盼头,起码不是“无期徒刑”了,这是有期徒刑。

  胡善围权衡着利弊,“皇上的诚意和理由,我已知晓。朝廷管着女官终身,至今吃着朝廷俸禄,享受五品女官的地位。大明若有需要,我本不该推辞的,只是……”

  “我如今已经结婚成家,有了孩子,不再是以前那样无牵无挂,一入宫门深似海。我若要进宫揽下这项重任,皇上得答应我几个条件,约法三章,否则,我即便人在宫中,也无心当差,怕是要辜负皇上的重托了。”

  三保太监见胡善围终于松了口,他也松了口气,“只要胡尚宫肯重新出山,什么都好谈的,咱家会向皇上禀报,尽力满足胡尚宫所求。”

  就这样,胡善围带着阿雷跟着三保太监进京城。

  胡善围心事重重,想着小马皇后出逃海外的善后事宜,还有将来工作该怎么做,阿雷则兴奋无比,终于可以去看小基哥和水坑弟讲述的人间最富贵繁华之地的真面目了。

  孝陵树荫下,胡善围看见山下有一行队伍,撑着明黄色的华盖,就晓得永乐帝来孝陵了。

  胡善围忙要阿雷停止喂鹿,擦去汗水,重梳散乱的发髻,换了衣服,两人站在道旁迎接永乐帝。

  君臣见礼,胡善围向永乐帝介绍阿雷,“这是微臣的妹妹,胡善祥。”

  正式场合,以大名称呼。

  永乐帝见了阿雷,圆脸浓眉大眼睛、脸颊就像成熟的桃子般红润,长的很是可爱喜庆,赐了见面礼,“朕家里两个大孙子经常提起你,你的名字就像你的小名一样如雷贯耳啊。”

  阿雷镇定自若,很有些自来熟的样子,“在昆明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河里摸虾、山林打猎,这次跟着姐姐来京城,我给他们带了好些昆明的土物。还给皇上带了礼物呐……”

  阿雷命人搬来两个大笼子,“这是会飞的绿孔雀,听说京城叫它们凤凰。”

  孝陵以前的绿孔雀因某年天气异常寒冷,死绝了。之后政权更迭频繁,无暇理会绿孔雀,孝陵的孔雀巢都没了。

  永乐帝一看到这对“凤凰”,就想起病重的徐皇后,说道:“真漂亮,一根根羽毛就像盯着光环,皇后一定喜欢,来人,将这对凤凰送到宫里去,让皇后开心一下。”

  胡善围晓得阿雷的礼物送对了。

  君臣寒暄几句,便开始谈正事,永乐帝吩咐几个小内侍小宫女陪着阿雷下去玩耍。

  永乐帝喝了口败火的荷叶茶,放下茶盏,”听三保太监说,你要和朕约法三章?”

  胡善围忙说道:“不敢在皇上面前摆谱,微臣吃俸禄,为朝廷效力理所当然。只是目前宫廷女官的规矩,和微臣的实际情况出入太大,微臣拖家带口,再入宫廷效力,需要皇上为微臣开几个小灶,让微臣可以安心为皇上效力。”

  永乐帝说道:“什么条件?胡尚宫但说无妨。”

  胡善围说道:“这第一,便是不能让微臣的妹妹胡善祥进宫,或者封什么郡主之类的爵位。一来,妹妹在乡野之地长大,宫廷规矩多,并不适合她。二来妹妹一个稚童,对国并无功劳,无功不受禄;三来,妹妹名义上的父亲胡荣只有虚衔员外郎的身份,妹妹的身份怎么可能比父亲还高,这个恐怕折杀她。”

  永乐帝沉吟片刻,说道:“这个朕可以做到。可是你在宫廷,胡善祥在宫外,母女分离,胡家在京城没有亲友可以投靠,如何是好?”

  胡善围一拜,说道:“这就是第二个条件了,微臣有丈夫,有年幼的女儿,请皇上容许微臣在宫外有家,像朝中大臣们一样,当值时自去当差,当完差,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每月有沐休日。”

  胡善围绝对不会让女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宫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寄人篱下、需看别人脸色呢?

  只有在自己的家,当家做主,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和放松。皇宫繁华,样样都都奢侈,可终究不是家。

  就好像办公室里有一张镶金镶钻的床,你在家里睡的舒服,还是在这张床上舒服?

  何况还有丈夫沐春……七情六欲,夫妻恩爱,她已婚已育,夫妻身体都保养的不错,难道要她去守活寡不成?

  纵使她能忍,沐春不能啊。

  一栋房子、上班下班、有休息日,不至于让丈夫“丧偶式”带女儿,也不至于让女儿“丧母式”长大,家庭事业都能兼顾。

  胡善围所求,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最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可身为宫廷五品女官,这种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还需要皇上额外恩准才行。

  永乐帝沉默一会,说道:“人之天伦,你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宫廷不同普通衙门,朕的内阁大学士门出入乾清宫旁边的文渊阁,每次也是要登录报备的,不得随意进出。”

  “不过,你可以以照顾妹妹之名,在家里留宿,像大臣一样,每日四更宫门开启时回宫,但每次需提前去尚仪局报备,并有尚仪局派出女官、司礼监派出随堂太监,以及锦衣卫一路护送,跟随你出入宫廷和宅邸。”

  尚仪局,司礼监,锦衣卫,三方监督。

  胡善围晓得自己职业特殊,这已经是永乐帝做出最大的让步了,说道:“谢皇上恩准。”

  永乐帝大手一挥,“还有第三条,一起说来。”

第211章 银屋藏娇

  东道主效应,胡善围没有老朱家的血统,老朱家的祖坟却是她的主场。孝慈皇后、端敬贵妃等人似乎在九泉之下庇护着她,给她带来好运,本以为第二个条件会被永乐帝驳回、或者增加更多限制条件的,可是永乐帝出乎意外的对胡善围“人性化”。

  其实归根到底,是永乐帝把胡善围当成朝廷大臣,而非只是后宫的管家婆,同样是国家公务员,臣子和仆从是有区别的。

  胡善围当了两朝尚宫,终于在第三朝争取到了和男性臣子同等一项权力——可以下班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睡觉。

  听起来很简单是吗?但对女官是不同的,这是质的飞跃。

  前两个条件都通过了,胡善围乘胜追击,说出第三个条件:“微臣今年四十六岁,目前身体精力阅历都堪得用,只是岁月催人老,微臣也有辞官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的一天。在迁都之前,微臣会为皇上镇住后宫,待大明宫廷搬到新的皇宫,那时请皇上答应微臣的辞呈。”

  胡善围被前头两朝皇帝各种“言而无信”给弄怕了,事先约定一个离职日期,这日子才有盼头。

  永乐帝心想,鬼知道什么时候能迁都?

  若要迁都,必须先完成亲征蒙古,稳定边境、否则修建新的都城和大明皇宫被蒙古抢了去。

  同时还要修路,疏通河道,把京杭大运河搞起来,让运送物资的船只可以从江南直接运到北平,畅通无阻……

  否则,新都城那么多人口,还要养着十几万拱卫京师的军队,北方的粮食物资根本不够啊。

  作为一个著名的基建狂魔,永乐帝心中对大明的筹划绝对不止迁都那么简单,连永乐帝自己都不敢确定是否能够在他有生之年里把这些基建工作全部完工……

  永乐帝正思忖着自己要做几件大事,胡善围见皇帝久久没有答应,心想不对啊,我这三个条件提出的顺序都是琢磨好的,按照易、难、易的次序排列。

  第一个条件最简单,就像一把刀,最前面的是最锋利,好钢用在刀刃上,容易切入。

  第二个条件最难,却是约法三章的核心。不能放在最前面,免得一棒子打死,没有回旋余地,也不能放在最后面,免得皇上觉得已经答应了前两个条件,已经做出让步,在第三个条件上就不能再做出大的让步了。

  所以第三个的条件难度系数要低,既然三保太监已经说过迁都之事了,那么永乐帝应该会很爽快的答应才对。

  这是胡善围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点小心机,

  永乐帝为什么踌躇那么久?比第二个问题停格的时间更长?

  就在胡善围即将怀疑人生时,永乐帝终于开口了,“行,朕答应你,迁都北平之后,只要你提出离开,朕不会强留。”

  永乐帝作为上下五千年唯一一个藩王备胎转正的千古一帝,心机深沉,给胡善围画大饼,心想你要是能够活到朕完成所有的基建工程,顺利迁都,朕肯定会答应你。

  所以,朕不算是欺骗你,对吧。

  胡善围送了一口气,行礼说道:“谢皇上恩典。”

  交易完成,永乐帝着急要胡善围立刻上岗,说道:“朕赐给你一栋宅院,三日之后,朕派人去接胡尚宫进宫。”

  胡善围跪谢皇恩。明朝的规矩是君臣见礼,一拜即可,不用下跪,跪礼只适合在接圣旨或者赐给东西的特殊场合。

  这栋房子胡善围是不可能拒绝的,倒不是京城房价贵,胡善围买不起房子。而是皇帝所赐的房子,类似五百年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房,没有产权,没有房产证,专门给公务员解决住房问题,只有使用权。

  公务员可以住,但是一旦死了或者辞官回乡,这房子是要“交公”的,被皇宫派出的太监收走,一片门板都带不走。

  这种房子的产权属于皇帝本人私有,一般是抄没罪臣的私产时所得,平时由官奴们打理修缮,因之前罪臣的家产都罚没充公,所以家具什么的都是齐全的,新来的公务员拧包入住即可,不用操心购置太多家伙事。

  官奴们也是视同宅院的“财产”,服侍新主人,但这其中安插着皇帝的眼线——胡善围当了两朝尚宫,这其中的道道她太清楚不过。

  赐房子是恩典,也是监视,只有重臣们能够得到这种“恩宠”。要是拒绝了,就是不给皇帝面子。

  权力和约束如孪生兄弟,接踵而来。

  胡善围陪同永乐帝去享殿给高祖皇帝和孝慈皇后上了香,立刻回宫,三保太监带着胡善围母女去了御赐的宅子。

  阿雷对京城充满好奇,不耐烦坐马车,胡善围给她换上小男孩的衣服,戴上一顶宽边圆顶、连肩膀都能遮住的范阳笠(也就是《水浒传》林冲的标配)。

  范阳笠的特点是前面超大的帽檐就像云朵似的微微翘起来,视野开阔,遮雨也遮阳光。

  阿雷人小,骑在马背上,头上的范阳笠就像顶着一朵奇大无比的黑蘑菇。她伸长了脖子,沿路打量着京城的繁华,眼睛咕噜噜的转,简直不舍得眨眼。

  隔着薄纱的窗帘,胡善围看着外头的“黑蘑菇”头不停的转动,心中感叹女儿长大了。

  车队拐到贯通京城南北的大通街,街的东面就是一堵看不头的高墙,高墙上方饰以明黄色的琉璃瓦,就像卧着一条巨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5页  当前第1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9/2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胡善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