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1908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47节
小说作者:闽南愚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85 MB   上传时间:2013-08-27 10:42:34

  这两天孙继直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头疼,他在二十九日上午下令乐昌县的战略物资先一步转移。第七团暂时整装待命,等待许海英第九团撤到乐昌县之后,一起向韶关转移。他前前后后思索了很久,依然无法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处理俘虏的办法。

  当陈景生走进团部大厅时,他看到团长坐在大门口的门槛上,披着一件旧棉袄,闷声闷气的抽着烟,眉宇间拧着一股“川”皱纹,仿佛许久都没有舒展开来。

  他迎了上去,问道:“团长,你还在为俘虏的事发愁呀?”

  孙继直没有抬头看陈景生,弹了弹烟灰,不耐烦的说道:“能不愁吗?”

  陈景生想了想,直接说道:“要不发电报到广州,请示上级怎么处理吧。这件事确实棘手,弄不好还会惹一身麻烦,到时候背上黑锅可不划算。”

  孙继直冷冷“哼”了一声,耻笑道:“找上级请示?广州现在忙得焦头烂额,什么事都要向上面请示的话,还要我们这些做团长干什么?”

  陈景生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可是团长,这件事真的不容易呀。放了俘虏,等于白白给敌人增添了这么多兵力,不放的话总不能带着他们跟咱们一起转移到韶关去吧。这些人又杀不得,杀俘虏是坏规矩的大事。真是难啊!”

  孙继直烦躁的把烟蒂丢在地上,站起身来用脚狠狠的踩了上去,冲着陈景生说道:“别在我这添乱,叫你收拾城里的通讯线路,你都办好了?”

  陈景生点了点头,连忙说道:“早就办好了,只剩下团部的电报线,团部撤的时候可以直接拆掉。”

  孙继直不再多说什么,负着双手闷闷的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步伐很快,也不知道是在踱步还是在活动筋骨。

  陈景生看着团长心烦意乱的样子,心头也跟着乱糟糟的一片。这十个营的俘虏实在太麻烦了,因为十个营的各级军官都还健在,敌对思想依然顽固,短时间内不可能拉壮丁似的把这些士兵填补到友军单位上。

  本以为能坚持到战事结束,到时候就可以正大光明把俘虏重新整编,留为己用。只可惜事与愿违,现在非但不能得偿所愿,还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负担。

  他喃喃的叨念了一句:“真是麻烦,有什么办法能不让这伙俘虏有利于敌人呢?或者……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俘虏有利于我们呢?又或者……怎么能让俘虏不利于敌人呀?”

  虽然这些都是碎碎念的废话,全部都是不经意识随口说出来的话,然而一直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孙继直忽然灵光一闪,立刻停下了脚步。

  “是呀,是呀,怎样让俘虏对敌人不利,这才是重点!”孙继直大呼了起来。

  “啊?团长,你说什么……”陈景生疑惑不解的说道。

  “我们不能让俘虏成为咱们的负担,反倒要让他们成为敌人的负担。马上传我命令,既然北方人不怕冷,把他们的衣服全部扒了,从现在开始停止给他们食物,好好的饿一饿他们。”孙继直快速的吩咐了道,他显得精神奕奕,先前的愁云一扫全无。

  “团长,这么做合适吗?”陈景生奇怪的问道。

  “哼,有什么不合适。这些人拿上了枪又是敌人,拿咱们的粮食养人,像话吗?我虽然不杀他们,但一定会把他们全部整成废人,到时候萧耀南进城之后,照料这些废人都需要另外花工夫,更别说让废人上战场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孙继直得意洋洋的说道。

  陈景生细细想了想,立刻意识到团长的话很有道理,不杀俘虏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还讲什么人道主义?若是讲人道主义,能让这些俘虏得救之后反过来打自己吗?这是明摆着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动恻隐之心。

  他马上点了点头,大声的说道:“我知道怎么做了,把这些俘虏都整残了。我这就去。”

  说完,他匆匆转身跑出大院了。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的一些报纸,逐渐不再报道广东战事的新闻,有关外蒙古亲王叛乱的消息从时况消息栏转上了副版,又从副版登上了头版。到了一月三十一日这一天,《广东民报》用整个首版详细披露了外蒙古叛乱的新闻,同时还用有线电报发出了全国的新闻通电。

  《广东民报》的报道,绘声绘色的描述了驻守库伦的国军将士,深陷叛乱蒙古兵的包围,却至死不渝的坚守据点,翘首以盼中央政府能够派来援军。整个新闻稿极为煽情,甚至连国军士兵反击的场面都做了特写,仿佛撰写稿子的记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刚从库伦归来似的。

  当天下午,广州都督府新闻部和国学院一同召开记者会,邹鲁与几位国学界的老先生,感慨万千的发表了一通大论,号召全省向北方捐款,资助国军平定蒙古叛乱。

  这仅仅是一番形式上的号召,吴绍霆自然不会真心实意的搞什么捐款,他的目的就是要转移国内的视线,让广东内战与外蒙古叛乱形成一种对比,进一步摸黑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形象。而这一切,也正是他达成停战的筹码。

  到了二月二日,短短三天的时间,大半个南中国几乎都获悉了外蒙古叛乱的消息。

  虽然早在半个月前,外蒙古亲王造反的报道,已经在各省都做了电告。可是这次不同,老百姓们不单单是知道外蒙古出事的消息,更是深入了解了叛乱的前因后果,以及中央政府对这件事的反应。

  前几天只是铺垫,而真正掀起轩然大波的新闻,还是在二月三日于上海《大公报》和香港《大公报》同时刊发了一篇匿名文章,透露袁世凯决心放弃外蒙古,抽调所有经费和兵力专心应付广东战争。在文章上还附加了袁世凯与心腹的讲话:“区区蒙古不足道哉,我中华民国无须三十五省,若能掌握中原十八省足矣。”

  又过了两天,天津《大公报》和北京《顺天日报》陆续转载了这篇文章。

  截至二月五日时,全国尽知这句话,举国上下为之哗然。虽然没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属实,也无从考证大总统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可中央政府不断向南方调兵遣将,毫无北上平复叛乱、维护国家主权的意思,不得不让人做出猜疑。

  对国人来说,法统政府不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一味心思进行内战,这已经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而如果报纸上刊登的文章里,大总统真的说了那番话,更加证明北洋政府是一个卖国丧权的政府,这样的政府怎能为中华民国带来希望?

  卷三:南北对决 第336章,韶关防线

  新华门总统府,怀仁堂国政办公厅。袁世凯气势汹汹的从大堂外面走了进来,来到国政办公厅的公共办公室最前面,举着手中的一份《顺天日报》,阴冷的向公共办公厅的文员们质问了道:“谁他妈的造的谣?今天要是不说出一个人来,你们一个个别想好过!”

  公共办公室的文员顿时傻了眼,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先前还在忙碌的工作,全部停止了下来,偌大的办公室鸦雀无声。

  从后面追上来的杨士琦、陆建章、梁士诒和陈宦等人,连忙凑到袁世凯身边,劝着求着让袁世凯先消消火,好不容易把大总统拉出了公共办公室。众人簇拥着袁世凯回到大总统办公室,后来的张一麐则留在公共办公厅安抚那些文员。

  回到大总统办公室,袁世凯恶狠狠的把报纸扔在了地上。他体形太胖,刚才从这里跑到公共办公室费了不少劲,此时正在气喘吁吁,同时脸上的怒色丝毫不减。

  “这是造谣,这是污蔑,这是诽谤!外面的报纸都怎么回事,连这种无稽之谈的文章都刊登,咱们官方和地方政府都没人管一管吗?气死我了,气死我了!”袁世凯站在办公室的中央,一只手叉在腰上,另一只手握紧拳头愤怒的挥舞着。

  “总统,上海那边有消息,有人说这篇文稿是……”杨士琦犹犹豫豫的说道。

  “是什么,说!”袁世凯瞪着眼睛喝问道。

  “有人说这篇文稿是唐绍仪写的。”杨士琦无可奈何的说道。

  “唐绍仪!唐绍仪?他有这个胆子吗?”袁世凯眼珠子都要瞪出眼眶来了。

  自从南北议和之后,唐绍仪就没有返回北方,这位外交家原本以为袁世凯是真心的要和平解决南北问题,最后却发现袁世凯一直有自己的小算盘,并没有放弃派兵南下的打算。这让他很失望,所以在议和结束之后,一直寓居在上海。

  袁世凯虽然对唐绍仪的才华颇为欣赏,而且对方跟了自己那么多年,难免会有惋惜之意。可是唐绍仪心意已决,他也只好随他去了。现在听到杨士琦说出这样的话,顿时让他心头一震,这个时候他正在气头上,自然无法分辨真假。

  旁边的陈宦上前一步,沉着的说道:“大总统先消消气,这篇稿子分明是广东那边在搞鬼,唐大人完全没有理由这么做。上个月月底时,广州都督府还搞了一场募款大会,假惺惺的要为北方筹款平定蒙古的叛乱。这分明是早有预谋的诡计。”

  陆建章赶忙附和的说道:“陈部长说的对,一定是吴绍霆一手炮制的假消息,粤军十之八九是撑不住了,吴绍霆打算用外蒙古的事来转移视线,给咱们北方制造压力。若我猜得不错,姓吴的这小子肯定会趁机提出停战和议。”

  袁世凯让自己冷静下来,最近天气了冷了,他动不动就容易暴躁,干燥的季节让自己很不如意。他认为陈宦和陆建章的话很对,自己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感到忧心,相反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因为这意味着吴绍霆在广东已经撑不住了。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咱们对新闻的管制力度太薄弱了,什么文章都能上报,随便刷点手段就能点燃全国的舆论,这样很不好,非常不好。”袁世凯咬牙切齿的说道,虽然看上去依然很生气,不过说话的声音缓和了不少。

  “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待完善,新闻事业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尊崇自由报道,这才让那些阴谋家趁机利用。等到国内稍微平定下来,大总统专门颁布一些新闻管制条例,好好规范一下国内的传播行业才是。”梁士诒语重心长的说道,他身为交通部长,如今电报也归属在交通的职责范围之内,自然有必要说几句话。

  袁世凯沉默了一会儿,脸上的色彩仍旧阴晴不定。

  陈宦身为袁世凯的得意门生,自然知道袁世凯现在在考虑什么事,他再次开口说道:“总统不用太过焦虑,吴绍霆喜欢耍旁门左道的手段,迟早会自食其果。现在在南方我们已经重新掌握粤北战场上的主动权,到时候任凭吴绍霆求和,咱们无需理会,大军长驱直入攻克广州,一战可定乾坤。”

  袁世凯在嘴巴里重复的念了两遍:“一战可定乾坤,一战可定乾坤……好的很,我就是要一战定乾坤。”

  陈宦顺着话语又说道:“等广东大势已定,大总统再大张旗鼓的宣布出兵外蒙古,就算广东一战物资消耗颇大,到时候出兵打国战,不愁没有士绅名流捐款。不单单能为大总统奠定美名,今天的谣言也会不攻自破,真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袁世凯缓缓的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了一个得意的笑容,他伸出手拍了拍陈宦的肩膀,叹息道:“宽培啊,不枉你这些年跟着我,果然有见识。”

  陈宦笑道:“都是总统教导的好。”

  袁世凯背过身去,慢悠悠的走到大办公桌后面,舒舒服服的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在场的几个人,随后吩咐道:“燕荪,你亲自负责安排一次新闻发布会,就在瀛台那边召开,《大公报》的事件多多少少要给我扳回几分颜面。”

  梁士诒点头应道:“总统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袁世凯又看向陈宦,说道:“宽培,从现在开始你负责参谋本部的通讯工作,下去后就给我联络段芝泉,让他敦促前线加进进攻。”

  陈宦答道:“是!”

  这时,办公室的门敲响了,不等袁世凯开口,张一麐推开门走了进来。

  张一麐看了看袁世凯的脸色,心中稍微放心,然后快步走到袁世凯跟前,小声的说道:“总统,王聘卿(王士珍)和蔡松坡在会客厅请见,您看……”

  袁世凯眯起了眼睛,眉头再次紧蹙了起来,他喃喃自语似的说道:“松坡最近不是经常流连八大胡同嘛,他怎么跟冠儒走在一起了?”

  张一麐推测的说道:“也许是偶然巧遇罢了。”

  袁世凯沉吟了一声,不耐烦的说道:“冠儒十之八九又是拿报上的消息说事,烦透了他。松坡是要见上一见的,无奈他非要跟冠儒一起过来,冠儒的脾气大家都知道,指不准当着众人的面又要数落我的不是,很可恶啊。”

  张一麐实在没办法,大总统愿意见蔡锷,却不愿意见王士珍,可偏偏这两个人同时出现,能让自己奈何?他微微叹了一口气,索性直接向袁世凯问道:“大总统,那到底是见还是不见呢?”

  袁世凯想了想,说道:“你出去告诉他们,就是我不舒服,今日不见。回头你悄悄的给松坡留一句话,让他晚上再过来。”

  张一麐点了点头,答应道:“明白了。”他迟疑了一会儿,随后又小心翼翼的问道,“大总统,王聘卿好歹是咱们北洋的得力干将,您有空还是见见吧……”

  袁世凯立刻瞪了张一麐一眼,冷森森的说道:“我需要你来教吗?”

  张一麐暗暗叹了一口气,只好不再多说什么,匆匆忙忙出了办公室。

  陈宦、梁士诒等人看着袁世凯,一个个脸色各有不同。

  ——————————

  二月九日,经过十二天时间,革命粤军第一师和第三师各团按照既定的计划,总算从始兴县和乐昌县陆续撤退至韶关。韶关一下子聚集了粤军全部的兵力,各部以营为单位,在两个师部的协调之下,暂时落定防区。

  一月底时,韶关城内早已闹得沸沸扬扬,随着革命粤军陆续抵达韶关,大战阴影在众说纷纭之中尘埃落定。有钱有势的赶紧包了汽船,沿着北江迁移到广州,甚至直接去往香港避一避风头;寻常人家也拖家带口的向南边躲避,生怕受到战乱的波及。

  县长陈光壁也早早收拾好行李,打算随着城内的大户人家一起离开,只可惜人还没来得及走,被广州的一纸命令捆绑在了韶关,真正是苦不堪言。民国成立之后,他在韶关县长任上仅仅干了两年,多多少少为广州都督府做了贡献,没想到这次还要把自己的小命也贡献出去,这两年辛辛苦苦捞的油水是无福享用。

  不过广州给陈光壁的命令并非让他上前线,而是让一县之长负责协调转移韶关北部的民众,为这些背井离乡的百姓安排暂时的落脚地,顺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军队组建后勤保障的工作。

  即便如此,陈光壁同样感到苦恼,韶关是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繁华地区,一下子要为那么多人安排临时避难的地方,这不是明摆着为难自己吗?只是命令已经下了,全韶关的老百姓都指望着他,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来承担。

  经过第一师师部和第三师师部的详细统计,算上韶关预备役司令部补充的新兵,以及一直驻扎在这里的湘军团,目前城内可调用的战斗兵力为九个团一万八千人。若再加上编制内的后勤杂役和民壮,全员超过三万人。

  在北江流域上,五艘炮舰和若干武装快艇整装待发。海军补给基地射在韶关城正南方的白沙镇,经过两个月的准备,这里已经筹备了不少海军战略物资,后续的补给也正从广州源源不断的开来。

  早在开战之前,参谋总部已经在计划韶关大决战的准备工作。虽然南雄战役败的仓促了一些,但对韶关决战布局的进度并无影响。随着前线各团到位之后,一应布防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到十一日时已然全部准备妥当。

  整个韶关从城外到城内,一共布置了六个战斗区域,分别是两个乡镇战区、两个城际战区、一个山地战区和一个平原战区。战线断断续续拉长了三十里,同时可容纳五个满编团作战,不可不谓是一场大规模决战。

  北洋军从一月下旬开始收拢各部人马进行重新调整。

  萧耀南正式接到曹锟的命令,从岳阳接管了两个满编团的增援,南征军集结了六个团的兵力,以宜章县为总司令部,部队陆续在老坪石镇周边集结。

  江西军拿下南雄之后,因为受到国内外蒙古叛变事件的舆论压力,暂时没有向始兴县趁胜追击。第一和第二混成旅趁机在南雄进行为期十天的休整和补充,期间唐天喜和傅良佐与萧耀南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联合作战的策略。

  至于江西军另外三个整编团,李纯在一月二十八日正式将它们规划为江西第三步兵旅,提拔变节的赣军团长李定魁为旅长,负责保证傅良佐和唐天喜的侧翼,严防神出鬼没的粤军骑兵团偷袭。

  到了二月五日,萧耀南与傅良佐、唐天喜达成了战略共识,决定以优势的兵力同步进攻韶关。他们在二月初时,已经探知粤军从乐昌和始兴两县撤退,二月六日即各自派出先头部队,抢占这两个县城。

  江西军接管始兴县的工作还算顺利,但是萧耀南的部队来到乐昌县时,情况却不太理想。

  萧耀南的部队果然发现了当初被俘的十个营。虽然大部分辎重部队遭到遣散,剩下的兵员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原本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结果找到这个一千五百人时,他们早已经不成人样了。

  粤军在从乐昌撤退的五天时间里,断绝给俘虏任何食物,就连饮水也是极少量。俘虏曾经进行过反抗,却遭到强硬的镇压,最后只能选择忍受饥渴。到了粤军离开的最后一天,粤军用掺了巴豆的米汤拿给奄奄一息的俘虏,吃过之后上吐下泻,本来肚子里面就没货,差点把肠子都拉出来了。

  南征军先头部队一开始还以为这些友军患上了疟疾,不敢轻易的前去救治,甚至还延缓了南征军后续部队进入乐昌县的进程。

  直到二月十一日,江西军已经从始兴县发兵进攻韶关时,连续催发了好几份电报,萧耀南这才亲自赶到乐昌县坐镇指挥。无奈那一千五百名俘虏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短时间之内根本不能启用,反倒还要浪费后勤资源来照顾他们。

  韶关决战在十二日凌晨五点正式打响,江西军集中主力部队汹涌的进攻韶关东部,萧耀南的南征军迟到了大约二十八个小时,在十三日下午才开始进攻韶关西部。

  留给北洋军的时间不多,北京给的命令是在春节之前结束战争,而辛卯年的春节是二月十八日,只剩下五天不到的时间。当然战场的变幻无人能预料,曹锟、李纯、李厚基,以及他们身后的何宗莲、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都没有把北京的期限看得十足严格。只要能在二月之前打完这一仗,照样算得上大获全胜。

  只可惜今年的春节又是不太平的一天,多多少少让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有所影响。

  十二日、十三日连续两天的强攻,韶关的枪炮声几乎就没有片刻的消停。原本繁华的城镇上空弥漫了滚滚的硝烟,黑夜和白天渐渐都无法分清楚。北洋军一次性投入了八千兵力,在六个战区打得一片火热,粤军凭借坚固的阵地与海军炮火支援,顽强的抵挡着强大的攻势,寸土不肯退让。

  卷三:南北对决 第337章,决战战场

  韶关决战没有打响之前,广州的社会局面还是一片安然。可是自从十二日之后,繁华的大城市毫无征兆似的出现了紊乱的迹象。一些小商小贩延缓了营业时间,老百姓蜂拥而至的开始抢购粮食和油米酱醋,工厂和学校相继开始放假。

  新春将至,大街小巷却渐渐空旷起来。无论是早市还是正午,在街道能看到的人影一天比一天少。就连歇息在内江岸边的渔船,也一个个向中山、江门等地迁徙。老百姓们虽然愿意支持广东都督的抗战,可是大敌当头,支持是一回事,信心是另外一回事。

  十四日这天上午,吴绍霆在都督府召开了一次军政府全体会议,述说在这战事危急的关头,各个行政部门更应该以身作则,保障后方的安定和秩序,不遗余力的支持韶关前线。这次会议不单单的是一次政府士气的会议,吴绍霆在前段日子详细的研究,亲自重新分配了政府的工作资源,已到达社会和战争两不误的平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1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7/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1908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