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当太后的这些年!_分节阅读_第28节
小说作者:瑟嫣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58 KB   上传时间:2018-03-28 16:30:37

  杨太后顿了顿,正待安排调拨一批粮食先往延安应急时,施首辅面带苦涩的道:“娘娘,最近物价飞涨,单调拨国库存粮根本不够,要是用银两向粮商折现粮,也是支撑不了多久!”

  尼玛的后金,尼玛的皇太极,咱们没玩!

  在心中破口大骂的杨太后深呼吸一口气,方才咬着牙齿命正陪着朱慈燐玩耍的纪用叫来。等死爱钱,却爱得有原则的纪用屁颠屁颠跑来时,已然恢复了平静的杨太后问纪用。

  “去年皇庄以及本宫的私庄共收了多少粮食。”

  纪用隐晦的瞄了一眼跟柱子似的杵在那儿、却体积庞大的施首辅,瞬间就明白杨太后这么问的用意。多半是大明境内又遭灾了吧!

  心中明悟的纪用组织一下言辞,斟酌的道:“因着娘娘事先说过,要不间断的种,轮换着种红毛夷带来的高产粮食,所以去年所有皇庄、娘娘的私庄加起来粮食共计二十万石,”

  古代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米约重1.25斤,1斗米的重量就是12.5斤,一石米也就是125斤,二十万石就是250万斤,看起来很多,但这是所有良田、林地庄子加起来共同的产量,种植的还是例如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高产作物。如果用来赈灾,估计也紧紧够延安一地两三月的口粮,而且这还是在省着吃的前提上计算出来的。

  一听这回答,杨太后又觉得自己脑门突突的疼。“好在现在春耕已过无需留~种,二十万石粮食加上国库存粮也能维持好几个月。只是施爱卿啊,下回收赋税时,要是农户交现粮的话,无论粗细粮一律留下,不可调换成银两。”

  “这……”施首辅有些压力山大的看向了杨太后,却被杨太后似笑非笑的眼神刺激得骇然一惊,不免改口道:“臣遵命!”

  大明农户交税,一般都是地里种什么交什么。有时物价相差,为了赚点外税,户部官员会将收上来的除细粮以外的农产品全部折成现银,然后从中赚取差价……

  杨太后垂帘听政后,一直是知道这事的,知道明朝官员俸禄低,就没有揪着这个问题不放。不过现在嘛,他妈谁敢用粮食换钱,她就跟谁急。她一介女流之辈为了稳定朝纲、年年奉献皇庄以及自己私庄所有产物,没道理她手下的这一群没事喜欢瞎比比的货,就能将包包捂得紧紧的不说,还死命的往百姓身上挖血肉钱吧,套用朱慈燐小皇帝的一句话:“不知道全天下都是朕的吗,敢抢朕钱,想法子折腾死你丫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o(* ̄︶ ̄*)o

  ☆、第六十七章

  就在杨太后为了陕西延安极有可能出现的□□、忙碌不休时, 远在辽东的明达也收到了杨太后的暗谕, 当即询问他的岳父老熊同志。

  “翁丈,后金鞑子军有没有可能深入蒙古漠北,绕过宁锦防线, 改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等关口进攻遵化,再从遵化直逼京师……”

  熊廷弼是个在军事上颇有建树的将才,他一听明达这么问,当即倒吸一口凉气。“那鞑酋皇太极应该想不到这一出吧。”

  “难说,翁丈莫非忘了那明奸范文臣不成……”明达一脸凝重的道:“姐姐信里说最近京津各地物价大面积飞涨,特别是军需粮草之类更是长了三倍有余。姐姐身边的夏公公已经查明,后金鞑酋买通走私商人特意运粮从海路北上高丽,再从高丽绕道鞑靼部……”

  “真是奸商误国, 看来太后娘娘杀得还是太少了。”

  熊廷弼冷然一哼, 直接对明达道:“既然娘娘提醒,那么就调兵在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等关口置下重兵把守, 老夫就不信了,有我老熊亲自坐镇,鞑子别说入关, 就是插翅也难逃……”

  明达和熊廷弼说也是这个意思, 如今见熊廷弼主动请缨, 当即拱手道:“那就麻烦翁丈了。”

  “一家人说这些干啥。再说老夫久不上战场,这身子骨可不爽利得很,正好拿鞑子活动活动筋骨。只是明哥儿啊,娘娘来暗谕就只说了这些?没提其他?老夫听押运粮草的军需官说, 延安府今年颗粒无收,怕是要遭饥荒了。可恨那些奸商为了利益竟然枉顾这一切,无视同族人的生死,反而将救命粮食卖给了鞑子。”

  “姐姐没有提这些,想来很好处理,”至少在姐姐的眼里,比之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狼子野心的鞑子好处理多了。明达幽幽一叹,却是拿出了一张地图,指着后世‘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地方,对着熊廷弼说道。

  “如果要取这几处地方,需要多少兵力。”

  “这是汉时,玄菟郡。”熊廷弼蓦然眯起了眼睛,不动声色的说道:“汉时牧马之地,后被高句丽吞并,现在隶属奴儿干都司,乃是建州女真发源地之一,你突然说要取这几处,莫非是太后娘娘的意思?”

  明达点点头,也没什么隐瞒,将杨令月通过信件陆陆续续告之他的事说了出来。“姐姐说那里的土都是黑土地,地肥沃不管种什么都会丰收,鞑子们只是用来放马牧养太浪费了,如果开垦出来种粮,就相当于大明多了一个偌大的粮仓,不但有足够的粮食保证军队粮草,就算再出现□□、也有多余的粮食来赈济饥民百姓!”

  “老夫懂你的意思,只是辽北乃是鞑子们的老巢,要想将那么变为大明的粮仓还要徐徐图之。现内忧外患,国事艰难,咱们辽东守军只能暂时是守军,无法主动出击啊!”

  “就算能主动出击,只怕我们一旦做了,必会被士大夫们群起而攻之。”冷冽而嘲讽的话语响起,却透着清脆,显然插嘴说话的乃是女流之辈。

  “你怎么来了!”

  明达憨笑看向来人,来人正是他的妻子,熊婉优。

  熊婉优笑着道:“家中仆婆做好了饭,却不见你和爹爹的身影,妾身便猜测你们来了书房谈事,果不其然,确实如此。”

  熊廷弼哈哈大笑了一声,也没在谈论暗谕之事,而是一起出了书房到大厅用膳。三日后,熊廷弼私下去找了孙承宗商议一番,随后便带着袁崇焕、满桂二人悄然离开辽东,前往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等关口置防。

  没过多久,陕西延安、庆阳等地,饥荒果然如期而至。好在以施首辅为主的大明官员及时应对,才将大规模的饥荒控制在了一定可接受的范围。而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粮食运往陕西延安府等地,国库存粮开始告竭,市场粮价又开始猛然飙升时,时不时青筋跳动、脑门疼的杨太后再一次发飙了。

  “简直丧了天良,此等大灾面前不思帮助朝廷共渡难关,反而一个劲儿的哄抬粮价,怎么打量着哀家没有处理他们私卖粮草给后金鞑酋,觉得哀家仁慈了,所以胆子回笼、准备狠捞一笔国难财?”

  杨太后浅笑盈盈、居高临下的隔着一层白色的珠帘,睨了一眼表情各不一的文武大臣。他们大多碌碌无为,见风使舵,简直可以用尸位素餐来形容,当然也有好的,但这比例真的真的太少了。

  好在她本来就不期待她手中能有纯粹的好官,只要大致方面没错就行。只是她万万没想到,或许想到了却没有多在意,这群食君俸禄的东西居然不思为君分忧,反而不断的拆台,有的甚至为了千八百两银子,就为走私商贩打了掩护……

  呵呵,在她提出不准再将税收而来的细粮粗粮兑换成银两时,不引以为戒,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收刮钱财……

  “听说鞑子那边有个规矩,不管是谁,只要不是姓爱新觉罗的,就要自称奴才。”杨太后依然笑着,语气也柔柔,好似跟人在拉家常一样说道。“按说这种事只有蛮夷才会干的,可偏偏从咱们这出去的汉奸、却以能当奴才为荣。听说那个叫什么范文臣的,被鞑酋赏了一个包衣奴才的身份,恨不得当场跪在地上舔那鞑酋皇太极的靴子…啧,人不当偏偏要当狗,果真是贱骨头。众位爱卿你们说是不是啊!”

  “太后娘娘说得是!”满朝文武大臣齐刷刷的说道。

  “既然觉得哀家说得对,那么接下来就按照哀家说的做…魏公,哀家准你动用厂卫的力量,将贩卖粮草给鞑酋之人,不管是商人还是大开方面之门的官员全都下昭狱,查抄家产后,阖族无论老□□丁皆流放至闽南,至于女眷,着教司坊全部发卖…”不是上赶着做奴才吗,那好,就让你们的母亲姐妹好好的给人当奴才,她现在也不爱杀人了。毕竟杀人不过点头间,还是软刀子磨人最解气了。

  说来也奇怪,杨太后只是将人流放、发卖的举动、并没有惹来言官们的抗议,反而全体一致的赞同。杨太后想了想,觉得或许是事不关己、外加人活着,所以就懒得提出抗议。如果杨太后动了他们集体的利益,比如说取消士大夫免税的特权,减免农税的话,估计不用鞑子们联系,就一个个收拾包袱主动投敌去了……

  啧,如果有可能,真想将他们全都丢在荒岛上,让他们自生自灭去。

  可是现在呢,为了不让他们添乱、帮鞑子的忙,只能让他们继续享受士大夫阶级所谓的特权。如此一来,说不憋屈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行,她一定要好好的想个办法,让他们全部将目光放在对外贸易的同时,将农税降低得几乎无,只有这样,在这些特权阶级的眼里,土地的价值才会降低,她才有机会将大小地主手中的私田收回,变成国有……

  那么该怎么办呢……

  杨太后闭上眼睛,软软地靠在美人榻上,开始慢慢地翻阅前世的记忆。到了现在这一刻,杨太后突然无比的后悔,前世居然只看了历史方面书籍,而关于回到过去改变世界的YY文,因为很多都种~马了而很少看,让她想找法子来借鉴,也找不到稍微靠谱一点的点子,难道真的只能走将大明变成极具侵略性的资本主意国家?

  想到现如今大明的内阁系统已经无限接近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了,杨太后若有所思的睁开眼睛。或许她可以试着… …

  “冬果,戚将军的新军练得怎么样了。”杨太后将守在门口的冬果叫了进来,出声询问道。

  冬果沉思片刻,摇头老实回答道:“娘娘,奴婢不知,想来进展应该是不错的。”

  “这样吗…”杨太后伸出指甲涂满红色丹蔻的手指在细木雕花的小几上敲了敲,片刻后,开口道。“宣戚将军即日进京,哀家有要紧事与他相商……”

  冬果点头,并动笔帮杨太后写了宣戚承志进宫议事的懿旨,并盖了朱印,便招来一个机灵的小太监,让他带着懿旨快马加鞭的赶去山东蓬莱,交给正在加紧训练新军的戚承志。

  相较于内陆地区不是遭遇水涝就是干旱,临海的蓬莱县无疑要风调雨顺得多,特别是在中枢朝廷提倡种植红薯等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后,山东等地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甚至与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一代相提并论,成了大明现如今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这位出宫办差的小黄门到达山东蓬莱县时,戚承志戚将军正待在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小渔村,利用几艘不大的帆船、以及打鱼的渔船、为他手下的新军练习水性。由于小渔村半封闭,除了他们这些未来的海军主要骨干就无其他人,戚承志直到几天后,才通过找来的妻子口中,得知杨太后下了懿旨,让他进京议事。

  戚承志先是对已经等得心急火燎的小黄门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接了懿旨后,便让妻子整理行装,一起进宫面圣。

  “太后娘娘应该有重要的事找为夫,不然不会特意下懿旨招为夫进宫面圣的。”戚承志笑着对他的话语有些迟疑的妻子说道:“太后娘娘虽说因为陛下年岁小的缘故垂帘听政,但到底是寡居的妇人,贸然见同龄外人,容易惹人非议。太后娘娘大气者自不会在意,只是为夫身为属下,承蒙太后娘娘高看,自练一军仍可沿用戚家军的名头,然当为太后娘娘考虑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完成么么哒(づ ̄3 ̄)づ╭?~

  ☆、第六十八章

  好吧, 戚承志的理由太过强大, 至少说服了想留家照顾幼子的戚夫人,夫妻俩随着前来宣读懿旨的小黄门一起赶往京师。

  戚承志出身将门,所娶妻子李氏也是将门出身, 身体素质自然比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好了不少,就连马儿也是会骑的。

  因为耽误了一些时日,小黄门怕杨太后知道后会怪罪,便从驿站取了三匹快马,三人分骑一匹,跟着护卫安全的普通锦衣卫一起,骑马赶路。由于日夜兼程,马儿累了就在驿站调换, 戚承志夫妻俩很快就赶到京师, 并进宫面见了杨太后和朱慈燐小皇帝。

  “母后,这位就是新军教练, 未来的海军元帅吗?”穿着小版明黄色团龙袍,头戴乌纱翼善冠的朱慈燐瞪着大大、圆圆、好似葡萄一样儿的眼睛,上下打量这‘抢了他的钱’的戚承志, 面带笑容, 心里却想着, 钱花了就算了,但是如果钱花了、所谓的新军却没有练出来,那就……呵呵,

  朱慈燐藏在衣袖里的爪子用力一握, 小豆子说了,世上最惨之事就是断后,如果花了朕的钱、新军却没有练出来,呵呵哒,就算闹到母后面前,他也一定令其断后……这么想着,朱慈燐冲着戚承志笑得越发灿烂。

  这倒霉孩子……

  杨太后要是知道你有这种想法,别的不敢保证,但你亲妈、杨太后同志,一定会请你吃竹笋炒肉的。

  杨太后当然不知道她所生的小皇帝心思已经往那方面扭曲了,她见朱慈燐冲着戚承志笑得很开心,显然很满意的样子,不免欣慰的点头,语气也就越发和蔼的道:“这位想必就是戚夫人了吧,模样娟秀,和戚将军堪称佳偶美眷。”

  “太后娘娘过誉,妾蒲柳之资,连娘娘身边伺候的姑姑都比不过,怕是……”

  “你自谦了……”杨太后摇手打断了戚夫人的自谦之词,转而对春来说道:“想来此时,慈安姐姐正在礼佛,你领着戚夫人,和宝儿、贝儿一起去给慈安姐姐请安。”

  戚夫人是个聪明的女人,她一听杨太后这么说,就明白接连来要谈的事,不适合她听,便急忙起身行了礼,跟着春来、以及不怎么情愿的朱淑娖、朱淑婒二人一起离开乾清宫。

  几人走后,秋去和冬果也退出暖阁、守在了殿门外。按说清场过后就该开始说正事的,不过奇怪的是,杨太后并没有直接说正事,而是问起了戚承志的幼子。

  “哀家记得戚将军有一子,与皇帝相当,要是戚将军舍得,不如送进宫,当个伴读,与皇帝作伴如何?”

  这明显是恩赐的话语令戚承志傻眼了,好半晌才语气激动的道:“承蒙娘娘厚爱,下官一定让小子好好伴驾,陪伴陛下。”

  杨太后微不可见的点点头,这才开始说正题:“戚将军你是山东蓬莱人,哀家问你,这海禁一事是好是坏?哀家到底是该继续海禁,还是撤了海禁。”

  闻言,戚承志脸色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暖阁内一时无声,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朱慈燐都将目光放在了戚承志的身上,让戚承志倍感压力。

  过了半晌,一直眉头紧锁的戚承志脸色转变为坚毅。他拱着手,恭敬对杨太后和坐在她身边的朱慈燐小皇帝说道:“娘娘,陛下,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自然是真话!”杨太后懒得搞‘何为真话?何为假话’的装逼行为,直接斩钉截铁的问道。

  “既然如此,还请娘娘、陛下恕臣无状。”戚承志语速不快也不慢的说道:“□□时期,倭国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倭国诸侯,就组织倭寇(即武士、商人、浪人的统称)到来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爷为防沿海倭寇作乱与海盗滋扰,便下令延续自元时就有的海禁。”

  明早期海禁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也就是禁止当时的华夏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海禁之事说起来有利也有弊,利方面来说就是起到了自我保护,但却使国人的眼界越来越狭窄,也大大阻碍了中外的交流发展。

  到了明隆庆年间,中枢朝廷倒是调整了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只是到了永乐年间,倭寇再次在沿海作乱,海禁再一次开启,到了嘉靖年间,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海禁政策。别问杨太后名下的商船是怎么出海的,呵呵,对于真正特权阶级的人来说,海禁有等于无,海禁禁的只是民间的商人和外国来华经商的商人罢了。

  当然明面上是这样,但私底下嘛,就如杨太后让夏时安排人手、将大批丝织瓷器贩往欧洲各国一样,与大明官员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人们中也有暗中这么做的,不然走私商人又怎么想到利用海运北上给后金鞑酋送粮草呢!

  正是因为这样,杨太后才打算开了海禁,将后世几个重要的海港城市圈出来,作为对外经商口岸,与外界互通有无,以繁荣的对外贸易刺激国内,让国内的那些特权阶级和大地主们不再将目光死盯在土地上,而是放眼海外,不再通过剥削百姓,而是赚外国人的钱来丰满腰包。到了那个时候,想来就算她将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将农税压低至无,也没多少人提反对的意见了吧!

  想到此处,杨太后不免雄心万丈的道:“戚将军说的哀家都已知晓,诚然海禁有利也有弊,但总得来说弊大于利,如今大明内忧外患,内年年天灾不断,外又有鞑子虎视眈眈,妄想取而代之。”

  “先帝爷在位时,魏公提高商税,才使得国库有多余的钱财支撑辽东驻军以及各地驻军军需损耗,才能有多余的钱财赈灾……”

  “正是看到了这个好处,哀家才会在皇帝登基后、在满朝文武大臣反对的情况下拒绝提高农税,改加商税。

  只是这些税收在不断发生的天灾面前到底车水杯薪,哀家不想加重百姓们的负担,只能另想他法。走私商人北上、经高丽运粮入鞑靼部之事,让哀家灵机一动,与其让他们黑了心肝、忘了祖宗的奸商将钱全赚了去,还不如握在大明,握在哀家和皇帝的手上,至少哀家和皇帝以后不会再年年为军费忧心,不会再为赈灾、国库没银子而烦恼。”

  “太后娘娘心系百姓乃万民之福,只是重开海禁事关重大,怕是内阁那里轻易不会松口啊!”戚承志也想大明开了海禁,毕竟这样,他所训练的新军才算物有所值。但就如他忧心的那样,那些平时大道理满满、关键时候却迂腐不堪的士大夫们估计不会那么轻易就松口,估计撤了海禁之事有得扯皮了。

  戚承志想想,只能先尽臣之义务,劝上一劝。只是他刚一开口,还没将想说的话语全出来,就见一直坐着表示自己是个乖宝宝的朱慈燐两只眼睛一瞪。

  “他们凭什么不同意。孔子有云,太阳照射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朕的,包括土地上的臣民也都是朕的。既然都是朕的,他们凭什么反对,有什么资格反对……”

  这…霸气的言语,让戚承志当场有些傻眼,而眼皮直抽抽的杨太后呢,则无力扶额。还他妈孔子说的,儿砸啊,孔子要是知道你借着他的名义胡言乱语,一定气得活过来将你逐出师门的,虽然你是个伪儒生。

  想到这儿,不知为何想笑的杨太后一巴掌轻轻的拍在朱慈燐的脑袋上,呵斥道:“你乱说什么,什么叫太阳照射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朕的,远的不说,那鞑子们和红毛夷不是也活在阳光底下吗,莫非他们脚下所踩的土地也是你的…”

  “母后说得是,他们脚下所踩的土地就是朕的,全是朕的,他们不过是趁着朕年纪小给霸占了。哼,等着吧,等朕长大后,一定亲率大军踏平鞑子和红毛夷,将失地夺回来,如此才不会愧对列祖列宗,才能让母后百年之后能有颜见父皇……”

  这话…她怎么听怎么觉得别扭呢!

  杨太后脸皮抽了抽,皮笑肉不笑的道:“皇帝,你可真孝顺啊!”

  孝顺二字说得颇咬牙切齿,不过正在得意洋洋的小皇帝并没有听出来。朱慈燐小皇帝听到杨太后‘夸奖’,当场笑得甜蜜蜜的回了一句:“母后放心好了,儿臣会一直这么孝顺你的…”

  杨太后:“…… ……”

  卧槽,她好想当着戚将军的面狠抽朱慈燐一顿怎么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3页  当前第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5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当太后的这些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