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古代搞基建_分节阅读_第99节
小说作者:星陨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17 KB   上传时间:2020-11-09 19:29:33

  而所谓的难产,这还只是妇人和幼儿的第一大难关,其余的还有男人,老人等。

  每年死在病痛折磨下的大秦百姓可不少。

  “种植药材?”医家人听了不由一愣。

  药材也能像粮食一样进行种植么?

  别说现在大秦的药材,就是再往后推上几百年,药材的储备量依旧靠着认识药材的医者们进山采摘。

  “对,你们把常用到的药材都写出来,朝廷专门给你们开辟出一块田地种植药材。”赵燕歌道。

  医者们眼睛不由一亮,道,“这样一来,那些普遍病痛的药费就能降下来了。”

  “能不能制作出一种特效药,能够应对大秦百姓们的大部分反应?”赵燕歌想到了后世的家中常备药。

  “这,陛下,挺难的,要知道每个人的病痛症状都是不同的,就像发烧,有的人是低烧,有的是高烧,不同的病痛有着不同的配方,其中剂量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有所删减。”医家人不由为难道。

  “说的也是。”

  “至于那些难产妇人那里,让你们医家的女医联系那些民间的稳婆们,向她们传授接生的医者知识,这事我会让民报配合你们医家行动。”赵燕歌道。

  如今民间的稳婆都是怎么给人接生的?那都是靠着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基本根本不成系统。

  当然也有以接生为职业的稳婆,只是那样的人数太少,少到面对那些难产妇人们,她们连朵水花都溅不出。

  “喏,陛下。”医家人领命道,连忙去通知医家的女医们。

  没过多久,大秦全国各地的民报就报道起了这件事。

第117章

  附近有女医的,就让女医们去教导,而没有女医的,就请那些附近专业的稳婆们。

  一个好的稳婆可以做到把难产的妇人转危为安,这就涉及到接生的专业领域了。

  民报面向百姓们,却也同属于大秦官方的一员。

  平时它没事和百姓们侃侃八卦,话话家常,有事时却能当做大秦的官方渠道来用。

  减少大秦妇人难产这一问题,不仅民报宣扬,官报上也让地方官员们注意,更是张贴了官榜,多渠道的宣扬这件事情,让大秦的百姓们以最快的途径收到这个消息。

  不同于官方正经语言的官榜,民报上面的消息经过家们润色,说皇后娘娘年纪也快到了要孩子的年纪,这不陛下就关心起了妇人的安危问题,可是谁承想,一经探查,

  得知大秦每年就有三成的妇人倒在生产的难关上。

  “妇人,有哺育后代之职,是有功大秦者,不该承受那么多难产之痛,故让女医和天下稳婆教导妇人们生产一事。”

  帝王家里面的八卦引申出了天下妇人难产这个问题,让百姓们受到吸引的同时也深感共鸣。

  “听说咱们皇后娘娘比咱们陛下小上两岁,也快到了要孩子的时候了。”

  “哎呦,要不怎么说是陛下呢,你看那些普通男人,自己媳妇有身子了,能像陛下想的那样深远么。”

  “三成,这岂不是说十个孕妇,就有三个有可能遇到难产?”这个难产的比例真真吓人,起码吓到了百姓们。

  这种和她们身边和家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一听到朝廷让女医和专业的稳婆们教导,各地的女子们纷纷打听在哪里接受教导。

  至于未婚女子该有的羞涩,在生死面前完全忽略不计。

  朝廷也鼓励天下女子都来听女医们的妇科讲座。

  府衙内,专业的稳婆们齐聚,来领府衙给发的工资,“辛苦几位多跑一些地方了。”

  民间专业稳婆的数量不多,自然得辗转多个地方。

  “不辛苦,不辛苦。”稳婆们连忙道,“同为天下女子,我们自然也是想要那些妇人们平安顺产的,只是接生靠的是手感和经验,只是教导的话,她们恐怕根本就学不了多少。”

  她们自问这辈子接生的孩子不少,可是当老师却还是头一次。

  身上担负起教导她人的职责,这让背负“三姑六婆”之名的她们感受到了来自灵魂的颤栗。

  从没有这个时刻,稳婆这个职业这么万众瞩目过。

  “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府衙可以送你们去咸阳城那里进修,学习外科的剖腹产,那种方式可以把妇人难产的成功率提升到九成五。”

  “九成五,这么高的成功率!”稳婆们惊呆道。

  什么样的接生手段可以把难产的成功率提升到这么高?接生了一辈子的她们真的很好奇。

  “所谓的剖腹产就是把难产妇人的肚子剖开,而不伤到里面的孩子,把孩子取出来以后,剪断脐带再把妇人们肚子上的伤口用线给缝合。”官报上有详细介绍过剖腹产的流程,让他们这些官方职员头皮发麻到炸。

  这种剖腹产的方式把他们这群大老爷们给吓到了。

  “这不就是开膛破肚么,这样肠子什么的不会全都流出来么?”稳婆们问道。

  “听说不会,顶多就是在肚子上留下一道疤。”

  以疤换命,绝对赚了。

  “大人,如果我们真的想去咸阳城,你们会给来回花费么?”稳婆们心动的问道,有些想去见识见识咸阳城繁华和女医们的手段,又怕她们负担不起来回的花销。

  “如果你们想去,就来府衙报名,府衙给你们包来回的食宿。”府衙里的人道。

  人口问题一直都是各个郡县想要提升的政绩,现在稳婆们如果能把妇人的难产率给降低,那来年他们郡县的新生儿数量一定能上去。

  现在朝廷对民间的政策宽松了许多,人头税已经下降,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会想着要更多的孩子。

  至于百姓们之前隐藏在山林和家中的孩子们,在家里人挣到钱以后也纷纷上了户籍,不再是一个黑户。

  因为贫困问题情有可原,让那些人把之前的人头税交上以后,对那些百姓们并没有多为难。

  相反,那些明明家中富庶,有钱交人头税,却不想交税反而藏匿孩子的人自然也被各地的府衙们狠狠的收拾的收拾了一番,薅了一把羊毛用作地方财政,而后把那些孩子们都给送到了福利院。

  女医和稳婆们走遍周边各地,向当地的女子和妇人们传授生产时的诀窍。

  “难产这回事有时候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孕期不能把肚子吃的太大,要不然孩子个头也大,这不就难出来了么。”稳婆们对周围一圈圈的女子和妇人们道。

  “吃胖?咱们普通人家的妇人怎么有吃胖的机会啊。”上了年纪的妇人们不禁感慨道。

  “我见过不少大户人家,衣食富足的妇人们,怀了孕后就吃的多,一不小心就把胎儿喂大了,可不就难产了,同样的,怀了孩子后也不能多动弹和不动弹,要不然孩子也不好生。”

  “对,对,我记得年轻那会我怀着身子洗衣服做饭下地干活,结果孩子当即就生到了地头里,我连床都没躺。”过来人的妇人们不禁唏嘘道。

  她这一说,不少过来人都纷纷响应道,“可不是,我就说当时生孩子怎么就那么轻松呢,合着是干活的缘故啊。”

  “这话可不对,孕妇的运动量得适中才行,活干多了生孩子是很轻松,可是它也容易掉。”稳婆面色沉肃道。

  这话一说,众人的声音不由瞬息,良久才有人道,“活干多了会没孩子?”

  “干什么事都得有个量,要知道肚子里面的娃娃才多脆弱啊,你们这些当娘的干活,他们也跟着受累,弱一点的,可不就直接掉了么,能顺利生下来的那都算孩子命大。”

  “是啊,我们自己能行,可是却忘了孩子是不是能受得了累。”这个问题以前她们都没有想过,孩子掉了,伤心几天就又去干活了,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掉。

  现在想来,原来那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你们现在知道也不晚,以后怀了孩子都注意点,那些小媳妇们不知道,你们这些老一辈的都提醒一点。”

  “陛下不是说了么,生了孩子的妇人们需要卧床静养一个月,只有把身体给养好,之后才能更好的生下一个孩子。”稳婆道。

  “这是不是就是陛下所说的“月子”?没想到“月子”居然需要一个月那么久。”众人惊讶道,尤其是民间的妇人们,她们生孩子不费力,基本都没怎么休息过。

  反倒是那些贵族的妇人们,会进行产后修养。

  “不过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孩子,这个“月子”得坐。”妇人们道。

  把从府衙培训到的东西说给妇人们听以后,稳婆就开始讲解起了如何摸妇人的胎动。

  如何隔着一层肚皮来为孩子们做各种检查,听的妇人们只觉的大开眼界。

  对于孕妇“坐月子”还有剖腹产等各种生产知识,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民报上面,让看到的男人们面红耳赤的同时,却也对妇人们的生产有了更多的了解。

  比如肚子里面的孩子几个月大就可以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就已经能跟孩子讲话,让知道的百姓们感到非常的稀奇。

  民报的出现让之前只是零散产后修养的“坐月子”一下扩大了规模,并且在这之后,大秦渐渐形成了“坐月子”的惯例。

  向当地的妇人们传授完自己的毕生经验以后,全国各地的稳婆们分批前往咸阳城进修。

  平坦开阔的大马路上,行驶着一辆慢悠悠的驴车,几位衣着朴素,打扮干净利索的老太太撩开车帘,看着路两边的风景,唏嘘感慨道,“没有想到干咱们这一行的也有去咸阳长见识的一天。”

  “可不是,要不是咱们陛下不避讳妇人生产一事,我们哪能得到这机会啊。”

  她们是谁?“三姑六婆”。

  地位和之前的“九流”相当,是社会的最底层。

  却不想时来运转,她们居然也能从偏远地方走出来,去见识咸阳城的繁华。

  就在稳婆们向天下妇人们传授接生经验时,咸阳城外一块广袤的土地正在被开垦出来。

  这是赵燕歌给医家人种植药材的地方,占地面积宽广,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边际。

  能支撑一个帝国的药园自然不能小了,咸阳城这里只是其中一块药田。

  药材对水土有要求,这些都需要医家人去亲自查看并侍弄,毕竟一般人根本就不懂得药材怎么种植。

  “陛下,您要的水车已经做好了。”墨家和公输家的人过来道。

  水车是用来给田地灌溉的,尤其适合多水的南方,当然,北方有水的地方也适用。

第118章

  南方多水,水车正好适用。

  九米多高的巨大水车伫立在渭水河道,已经开始“哗啦啦”的运转着。

  大型机器带动的水流量非常惊人,不过一会的功夫就有河水顺着管子流到了需要灌溉的农田中。

  这个效率比人们打井汲水快的多,看的岸边的百姓们欢呼不已。

  当然,水车水车,自然得在有水的地方才能起到作用,从这点看,南方水车的使用率要比北方高。

  水车的规模可以根据河流的大小进行调试,成品出来以后,有关于水车的精细图纸已经送到了南方,让正在挖渠给南方容易发生洪涝的大河分流的工人们身上为之一松。

  大热天的,正在挖河的工人们聚集在河道里面,就像是一群黑黝黝的蚂蚁一般,热火朝天工作着。

  偶尔有过来贩卖冰棒的商贩过来,没一会就被抢购一空。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的河道已经挖的差不多,现在只剩下和大河连接处的泥土没被挖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3页  当前第9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9/1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古代搞基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