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_分节阅读_第178节
小说作者:辣椒终结者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588 KB   上传时间:2022-04-27 20:01:18

  永兴帝沉默地看着一筐筐灰不溜秋的作物在他眼前被挖出、过称,随着下人一声声报出重量,永兴帝的呼吸也愈发粗重。

  最终,所有土豆和番薯都被挖出过称,管事将记录这此处作物产粮的册子交到了穆空青手上。

  四亩田地、半亩荒地,共得土豆三千余斤,红薯两千三百余斤。

  是江南最丰腴的土地一季所得稻米的十倍有余。

  须发皆白的礼部尚书踉跄了几步,穆空青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老人家。

  “是上天……天佑我大炎!”

第126章 一次育种

  秋收之后, 北地往往都会进入农闲期,而南方部分土地丰沃的地方,则会开始冬耕。

  此次穆家农庄上收获的番薯和土豆, 加在一起拢共能有数万斤。

  而先前收到过穆空青所赠土豆的几户人家, 基本也都有尝试栽种。

  虽然这些人家栽种的规模没有穆家这么大, 但积少成多, 加在一起算一算也有近万斤了。

  这些土豆和番薯全部都被留下育苗,从京城到江南, 所有属于大炎皇室的农庄都被腾了出来,并在皇庄四周用水泥围起高墙。

  在土豆和番薯被发往大炎各州府,由各地官府自行育种的时候,关于高产粮种的消息很大概率就瞒不住了。

  所以按照永兴帝的计划, 朝廷发往各地州府的粮种数量,最好能够保证各地州府培育一季之后的所得,便足够供给辖区内的百姓们尝试耕种。

  假设一斤土豆做种栽种, 一季可以产出百斤。

  而各州府若要保证辖区内大部分百姓都能得到粮种, 至少需要准备一万斤土豆。

  那么朝廷派发至各州府进行培育的粮种,则至少需要有一百斤。

  这样才能让大炎各地百姓, 差不多同时得到高产粮种, 也能最大限度地将高产粮种之事保密。

  钱大人粗略估算了一下,在有冬耕的前提下,想要尽快种出足够发往各地府衙的粮种,仅凭皇庄的土地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事儿的问题倒是不大。

  当日在场的诸位大人, 如平远侯府这般已经知晓了高产粮种之事的勋贵朝臣,甚至包括穆空青在内,手上都有不少私产。

  这会儿也不是计较自家庄子上那点产出的时候,众人纷纷自觉主动地在各地农庄上围起了高墙, 并将庄子内的农人全部换成了可信之人。

  只是这样一来,土地是够了,粮种却有些捉襟见肘。

  好在穆空青先前令人尝试过番薯藤扦插的法子,现有的粮种可以先供南方冬耕,待到北地回春,再用番薯藤和新收获的土豆在北地种植。

  朝中诸多权贵不约而同一般将自家的庄子围了起来,这事儿虽引人注意,但也有不少好处。

  至少,那些最早动工的皇庄,就变得不大显眼了。

  因着大伙儿用的都是水泥,所以这事儿传着传着,就成了权贵们展示财力权势才想出来的新法子。

  毕竟如今大炎境内的水泥,还是用在修桥铺路上居多。

  能用水泥修筑自家庄子的,可不就是有财有势吗?

  粮种之事顺利铺开,除了朝中少数大臣之外,多数人都对此事毫无所觉。

  穆空青还因朝中权贵用水泥修庄子的事,被御史给参了一本。

  说是他穆空青公私不分、攀附权贵,在朝廷用水泥都要排队的时候,拿着水泥去讨好那些权贵们。

  穆空青还是头一回在大朝会上被点名,这感觉还有些新奇。

  穆空青对此倒是半点不慌。在大炎,没被御史参过的官,那都不能算是官生圆满。

  好在永兴帝对有功之臣着实不薄,没等穆空青想好该怎么辩驳呢,便开口说这是他允诺过的,直接替穆空青将事情都担了下来,没叫他挨更多骂。

  倒是那位参了穆空青的御史,因为觉得自个儿话说得太重还冤枉了人家,下朝后特意请了穆空青一顿酒赔罪。

  穆空青表示理解,毕竟大家都是要干活吃饭保乌纱的嘛,在大炎当御史也挺不容易的。

  大炎御史闻风奏事是太/祖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甚至连官员上朝前在宫门外列队时都有御史盯着,谁打了个哈欠都得由御史记下来,回头等着挨一顿骂,然后再不疼不痒地罚点儿俸。

  纯纯的吃力不讨好。

  当个三年御史下来,满朝文武都得被得罪个干净。

  况且若是只看现象而不知内里的原由的话,这位御史参他参得完全合情合理。

  这位刚刚上任半年的佥都御史,被穆空青这一通话说得眼泪汪汪,就差抱着穆空青喊知己了,把穆空青吓出一身鸡皮疙瘩。

  天气一日日见凉,南方的庄子上传来消息,说是土豆和番薯长势良好,如无意外的话,第一批长成的土豆和番薯藤,在年后便能送往北地栽种,不会误了北地春耕。

  得了确切的消息,永兴帝心中底气更足,提高商贾地位之事也被放上了日程。

  永兴帝选中了几家名声素来不错,做事也聪明机灵的商贾,预备先立个典型。

  其中便包括当初那位报价一百二十万两一张船引的海商覃家。

  这家是所有没能第一批出海的海商中,报价最高的那个,直接为朝廷提供了七千二百万两白银的税收。

  且覃家发家早在前朝,历经战乱也未见落败,还曾主动以自身为饵协助朝廷剿灭海寇,更是商户中开办族学的第一人。

  覃家子弟代代分立门户,即便是不能科举的主支子弟,也会跟着旁支子弟一同读书,时间久了,在广粤也得了个“儒商”的名号。

  也正是因着覃家在广粤之地风评不错,这才能叫他家的子弟拜入广信书院,甚至因着学问出彩,得了前往江南文会的机会。

  须得知晓,并不是每一家书院都能如永嘉书院一般,切实奉行言行一致有教无类的。

  这回那覃家学生在文会论道时大放异彩,对手不敌,便羞辱他出身卑贱,即便分立门户,也洗不脱铜臭之气。还道如他这等商户子弟,即便将来为官,也必会为祸一方,乃大炎蛀螽。

  覃家学生遭他如此羞辱,当晚便作出了一篇《报国绝句》,直问为何同为大炎百姓,商户便不能有报国之心?

  其间字字悲愤句句铿锵,引得不少学子感同身受,也引来了诸多嘲讽谩骂。

  这么一来二去的,这首《报国绝句》越传越广,下场的文人学子也越来越多,颇有当初穆空青闹出的那场“君圣之争”的架势。

  消息传到京城来的时候,穆空青琢磨了一下,便将这首《报国绝句》送到了永兴帝的面前。

  这可不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么?永兴帝正想着从商户中抓个幸运儿出来呢。

  于是,原本这场争论都将要平息了,却在永兴帝有意无意的推动下,直接闹得更大了。

  同时,兴许是念着穆空青出主意的情,当初在漠北守城时,穆白芷和穆白芍带领商队救治受伤将士,捐献药物之事,也被作为商人报国的典型再次被人提起。

  而真正将此事推向高潮的,是永兴帝在大朝会上对覃家协助朝廷剿灭海寇,以及穆白芷二人在漠北城的所作所为大夸特夸,当场下旨予穆白芷与穆白芍二人正四品诰命,并特许覃家下一代子弟参加科举,同时将那技不如人便出言不逊的书生斥为“枉读圣贤书”。

  至于这个“下一代”究竟是从哪一代算起,到哪一代结束,永兴帝却没有明说。

  上头陛下都表态了,底下的百姓们的态度,自然也就跟着风向开始转变了。

  一时间,覃家和穆家姐妹的事迹,都成了“善有善报”的典型,在民间传为佳话,听说连京城里的戏班子都开始连夜排新戏了。

  穆白芍人还在跑商的路上呢,莫名其妙就成了大炎境内鼎鼎有名的奇女子。

  商队到了目的地,还没开始谈价呢,对方就主动将收药材的价格提了半成。穆白芍含泪多赚数千两。并在搞清楚事情原委之后,连夜写信回来夸弟弟干得漂亮。

  而在这两则故事里,永兴帝摒弃对商户的偏见,就事论事赏罚分明的形象愈发高大。

  高大到穆空青在茶楼里听完书,都怀疑这故事怕不是永兴帝特意找人写了传出来的。

  这怎么听怎么像是永兴帝在用舆论收拢人心,好为他日后的变革铺路。

  穆空青感叹完了,就想着趁永兴帝吹起来的这阵风,给自家多某点福利。

  比如秦以宁开在江南的那座招工困难的纱厂,趁着这会儿女商的传奇故事风靡,一气儿招了不少人,连第二座纱厂都已经开始筹办了。

  穆空青数着时间,在南方的土豆和番薯藤送到京城时,将那些被他特意做旧的纺纱机图纸给了秦以宁。

  如无意外,土豆和番薯的推广会在明年开始。

  一旦粮食问题得以解决,距离大炎彻底开放海贸也就不远了。

  这些图纸都是穆空青自己回忆着曾经见过的照片描画出来的,细节部分几近于无。

  这会儿拿给秦以宁去琢磨,估计从秦以宁找人试着做出来,到纱厂全部换上新式纺纱机,差不多也就是正式开放海贸的时候了。

  这些图纸被穆空青弄出来之后,最开心的人不是秦以宁,而是穆空柳。

  因为穆空柳一心想着要出海,江南的那几家纱厂,已经正式被交到穆空柳手里管着了。

  穆空青还抽空给她写了本英文教材,供她自己学习英语,说是为日后出海开厂做准备。

  穆空青还承诺,若是穆空柳学得快,他那儿还有别的用于学习番邦语的书,到时候全部都能给她,让她将纱厂开遍番邦。

  穆空柳被亲哥画的饼馋得五迷三道,再也不跟秦以宁闹着说要往外跑了,满心满眼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待她学有所成后再出海大展身手,必能一鸣惊人,像她二姐一样成为名扬大炎的女商人。

  而穆空柳也是真没说大话,短短半年时间,她已经能流利地用英语和穆空青进行日常对话了。

  穆空青没想到她学得这么快,这会儿已经眼巴巴地看着他,等着他把其他书也拿出来了。

  穆空青只能庆幸,还好他当初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向戚子安借了他学各类番邦语言时的记下的笔记,不然这会儿就在妹妹跟前失信了。

  就是这些东西穆空青自己也看不懂,肯定没法像之前一样教穆空柳,穆空柳想学发音,就只能请舌人们来教。

  在京城里,精通海外番邦语言的舌人们,几乎全部供职于鸿胪寺,不可能特意来教一个小姑娘的。

  穆空青和秦老大人都同鸿胪寺没什么交集,唯一有交情的就是戚子安,但穆空青已经借了人家的书,戚子安也总是特别乐意帮穆空青的忙,叫穆空青根本不好意思同他开口。

  于是穆空柳的口语训练,就一直耽搁到了年下。

  今年穆白芷来信说自个儿在云滇,赶不回来了。

  而穆白芍则是因为赚得不少,提前给商队放了假,早早便回了穆府。

  她听了穆空柳这事儿之后,眼珠子一转就问穆空柳要不要跟她一起去南方。

  南方的港口常有番邦船只往来,那里的舌人也是整个大炎最多的地方。

  在京城里找不到能用银子请来的舌人,但在广粤要花银子请舌人,那可就容易多了。

  “你不是要出海吗?还没见过那些海船吧?这回跟着二姐南下,二姐带你长长见识。”

  穆白芍和穆空柳两人正在湖边看冰面下的鱼,看着看着便凑了做一堆开始小声嘀咕。

  穆白芍的药材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她的行商路线已经贯穿大炎南北了。

  穆空柳一听这话,两只眼睛都恨不能放出光来。

  她虽然叫穆空青说服先留在家学习,但这不代表她真的就歇了往外跑的心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97页  当前第1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8/1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