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魏晋干饭人_分节阅读_第151节
小说作者:郁雨竹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87 MB   上传时间:2024-02-29 13:36:48

  傅庭涵:“嗯?”

  “哼,我不管他们了,”本来呢,赵含章霸道得很,她不仅要当好西平县的县令,让普遍的百姓认同她,也要得到西平士族的认同,把她和赵氏分开来,最好只认她这个县令的命令,但现在嘛……

  赵含章决定放弃叽叽歪歪的他们,她眼中的光芒微冷,哼道:“我会重新制定一套规则,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有理也就算了,没理就给我憋着。”

  话是这样说的,但当时赵含章心里的头绪并不多,她只是感受到了她的想法实施过程中受到的阻碍。

  在下层,她的想法可以畅通无阻,但在上层,大家基本上是各玩各的,最多顾忌一下赵氏的想法,惧怕她手中的兵马,并没有几人真心实意的听她的想法。

  现在,她一下就打通了任督二脉,想通了其中关窍,她一边写着计划书,一边忍不住的仰天大笑起来,面目狰狞的道:“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管他是世家还是豪族,基础不还是人吗?”

  傅庭涵捏着笔愣愣的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我能帮你什么?”

  赵含章立即拿上自己的计划书跑过去,“完善一下,计划是这么个计划,但具体的供应量得算出来。”

  傅庭涵一目十行的扫过,“奖励?”

  “对,”赵含章道:“给上蔡捐赠的东西可以当做赈济物发下去,但我们西平县内却不是赈济,而是奖励。”

  赈济,一听就不是好词,只有发生灾祸才会赈济。

  赵含章掰着手指头给他数自己想到的可以发东西的理由,“学堂里的学生,学习好的,每个班前五名都能拿到不同的奖励,各个以工代赈点,也会评选出最优秀的前十名发送,还有县城里的老人,小孩,孝子,孝女,孝儿媳,都可以拿到奖励……”

  “除此外,我还打算从小年那天开始在县城里举行一些竞赛活动。”

  傅庭涵最先想到的是,“这样一来,来县城的人口肯定增多,可以盘活经济。”

  赵含章这几个月以工代赈,让县城有了点儿人气,但商业上的交易并不多。

  县衙外那条主街上的店铺还有近三分之一没有开门,开门的,一天也进不来几个客人。

  就是赵含章自己开的珍宝阁,客人也是零星三两个。

  目前最大的一笔交易还是诸传提供的。

  傅庭涵早就觉得西平县的商业太过死沉,但因为它才经过战争,所以他想着应该给它恢复的时间。

  赵含章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你帮我算一算,各种奖励物品我需要准备多少。”

  她道:“油要榨,至少得提前把一些东西准备好。”

  傅庭涵应了下来,“我明天就去找常主簿,确定要奖品份额后给你算出来。”

  “别,还是根据产能来算吧,”赵含章道:“总要在我的承受范围内。”

  傅庭涵点头,“好。”

  赵含章叹息,“唉,也不知道诸传的锅卖出去没有,想想还挺对不起他的,连着坑他两次了。”

  傅庭涵忍不住笑出声来,问她,“那你要不要把锅买回来?”

  “算了,”赵含章立即改口,“诸公子也不是缺这点钱的人。”

  但她要养着这么多人呢,她是缺的。

  诸传还真卖出去了。

  甭管他们是不是心里觉得豆制品粗陋,他们的确感受到了煎炒的妙处。

  而且你们不是嫌弃豆子便宜粗陋吗?

  铁锅却是贵重的,所以有的人是真爱吃,有的人却是因为好面子,于是有不少人询问诸传铁锅的来历和价钱。

  诸传早几天前就知道赵含章让人下了珍宝阁的两口锅,现在店里只剩下一口。

  所以他毫不在意的给大家指点了来路,于是有人让下人去珍宝阁问。

  正巧,有些心虚的赵含章刚让人把最后一口锅也给下架了,有人来问,伙计便道:“最后一口锅刚被一个外地人买走了。”

  “那就没有了?”

  伙计一脸为难的道:“铁器难得,我们店里也只得了这几口锅,先前被诸公子一口气买了九口,店里就只剩一口了,不巧,刚也被人买走了。”

  他们一听,立即转身去找诸传。

  诸传听说,大松一口气,脸上的笑容都真挚了许多,对赵含章也多了些许好感。

第250章 逃课

  虽然铁锅贵,但现下奢靡成风,多的是豪族愿意出钱购买,只要东西钻进了他们心头。

  吃过炒牛肉片的贵族们觉得铁锅是真的很不错,于是不少人出面和诸传购买。

  诸传一下把价格往上抬高了十万钱,卖了三口锅以后就不肯再卖了。

  本来嘛,他买这些锅就是为了带回蜀地,不过是它出乎意料的贵,所以他的钱才有些不凑手,不然他才不会在这里出手铁锅呢。

  等过完年,春暖花开之时,他便要带人回蜀地了。

  除了铁锅外,他带回去最值钱的就是这里的消息了。

  赵含章听说他卖了三口锅后就不肯再卖,这才让珍宝阁里的人上架一口锅,还道:“待卖出去了隔上一天再上架一口。”

  掌柜应下,还问,“我们要不要涨价?”

  “不涨,但人家要是竞价,那自然是价高者得,但要注意,”赵含章道:“须得有个先来后到,做生意,得诚信。”

  掌柜就明白了,要是没说定价格,有客人同时开价的,那就是价高者得。

  赵含章很快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她召集了各里里正来县城开会,正式下达了年节奖励活动细则。

  没几天就是小年了,所以赵含章临时在育善堂里举办了豆制品制作大学堂,由厨娘教各里正带来的人制作这些豆制品。

  其实基本上都是豆腐的衍生品。

  比如豆浆、豆花、豆干、豆腐泡之类的。

  而豆芽,现在西平县上至八十岁的老妪,下至五岁的幼儿都会做,是今年西平县餐桌上最重要的菜蔬。

  育善堂里的孩子基本都要上学,但这不妨碍他们对这些手艺的渴望,才一下学,便有孩子呼啦啦的从隔壁学堂跑回育善堂,盯着厨娘教那些村人。

  甚至还有几个大孩子翘掉课程,从一早就开始盯着厨娘教学。

  赵含章之所以选择在育善堂教学,一是因为这里院子足够大,可以容纳不少人;二是这里厨具多,学徒们做出来的东西可以给育善堂消化掉;三就是,她并不介意育善堂里的孩子学习这门手艺,甚至还希望他们能够学好。

  所以被赵程找上门来告状,不,应该是训斥,她一句反驳的话都不敢说,唾面自干。

  赵程喷完了她,喝了一口水才继续道:“他们要是不想读书,那就不要读了,我从未见过如此顽劣的孩子,记性不好也就算了,竟然还敢逃课,这是大不敬知道吗?”

  “是是是,”赵含章虚心认错,“都是他们的错,叔父别生气了,气坏了自己不值当,您等着,我一会儿就去教训他们。”

  赵程见她脸色冷冷的,又怕她教训得太过,要是她一恼之下把人赶出育善堂就不好了,于是找补道:“他们虽然顽劣,但也不是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

  赵程想了想后道:“还算孝顺,在学堂里常给先生们烧水烹茶,听说在育善堂里也经常照顾比他们幼小的孩子。”

  赵含章一脸严肃的道:“那也不能掩盖他们犯过的错,叔父放心,我一定不轻饶他们。”

  “赏罚要得当。”

  “您放心,我一定狠狠的罚他们!”

  “罚罚罚,你就知道罚,教孩子是这么教的吗?”赵程见她如此愚钝,竟然没领悟自己的意思,忍不住怒喷,“养而不教乃父母之过,而你就是他们的父母官,这是你的过错知道吗?”

  “你打算怎么罚?就是把他们赶出育善堂,那也还是你的子民,光罚有什么用,要教,要教懂不懂?”

  “懂懂懂,”赵含章连连点头,“我回去就教他们,叔父放心。”

  赵程这才重重的哼了一声,和坐在另一边书桌前的傅庭涵点了点头,起身离开。

  赵含章抹了一下额头,大松一口气,傅庭涵合上半开的嘴巴,问道:“你干嘛非得故意惹他生气呢?”

  赵含章就叹息道:“我这也是没办法啊,赵正这两天天天往我这儿跑,说是七叔祖现在野心勃勃,要给程叔父说亲呢。”

  “气得程叔父一晚上没睡,生生把自己给气吐了,我还想着得想办法让他把气发出来,不然非得憋坏不成。”

  赵含章摸了摸下巴,“没想到这么巧,我办法还没想出来,他自己生气了。“

  那她当然要让他更生气,把气给发出来啦。

  赵含章当即决定,“我要好好的奖赏那几个逃课的小子。”

  于是她决定亲自去见这几个胆大包天的孩子。

  甲善就是其中带头的大孩子,已经十二岁了,县衙中的规定,孩子满了十三岁就要离开育善堂。

  他还能再在育善堂里留七个月,七个月后他年满十三。

  他见过赵含章,还不止一次,她时不时的会来育善堂,但注意力多在幼小、生病和年老者身上,育善堂里又这么多人,他觉得她一定不记得他。

  她还经常去学堂,给在里面上学的孩子送纸张和笔墨,特别的好,但他学习不好,也不敢凑上去。

  他没想到赵含章会特别点名要见他们。

  甲善几个都很忐忑,紧张得手软脚软,心脏蹦蹦直跳,几近要跳出胸腔。

  他们知道他们错了,他们不该逃课的。

  在县衙院子里等着被见时,几个孩子眼圈都红了,低着头看着鞋尖。

  这是今年的新鞋,也是女郎给他们的,当时堂主陈四娘好不容易请到她去育善堂巡视,才进院子没多久,有个调皮的孩子从狗洞里钻来钻去的玩儿,正好碰到了她。

  她见几岁的孩子脚上光秃秃的,连双草鞋都没有,而当时已经入冬。

  然后赵含章就拎上那小孩儿,把育善堂里的孩子都叫出来看。

  大家列队站在她面前,赵含章就这样一个一个的走过去,见他们脚上有穿着草鞋的,也有穿着破烂布鞋的,光着脚丫子的孩子也不少。

  赵含章就忍不住叹气,然后县城里的第一批鞋子和被褥都先给了育善堂,然后才给到外面来投奔的流民。

  甲善他们几个脚上的鞋子就是今年发的,一想到他们有可能会被赶出育善堂,顿时心中惶惶不已。

第251章 学习好难

  赵含章将手上的公文处理好以后才让人把几个孩子带进来。

  一共五个,带头的叫甲善,他的名字还是赵含章取的呢,嗯,育善堂里的孩子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她取的。

  赵含章定了规矩,第一批进育善堂的孩子,没有名字的,全都取中间字甲,后面一个字则从《论语》中随意选择一个字排列而成,有姓氏的,姓氏不改,没有姓氏的,就先取名,以后成年,自己想姓啥就姓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8页  当前第1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1/80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魏晋干饭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