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_分节阅读_第705节
小说作者:圆头圆肚皮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1.64 MB   上传时间:2023-12-02 18:35:18

  朱厅长低声叫了声好。

  “小朱。”

  负责申遗项目的领导回头冲朱厅长问:“咱们的云锦项目资料,没问题吧?”

  “绝对没问题!”

  朱厅长拍着胸口说道:“这次的资料是我亲自负责整理的,所有的数据和证据都是有确凿出处的,比他们那些胡拼乱凑出的资料严谨多了!”

  听到他的话,领导却并不放心,而是看向了李逸,冲李逸问:“李先生,资料里的工艺技术资料和发展路径举证的相关资料,都是你提供的吧?”

  “对。”

  李逸点了点头。

  见状,领导想了想,像是做出了什么决定,冲李逸问:“那待会儿的审议环节,你能上去做讲解吗?”

  闻言,李逸还没回答,朱厅长却急忙插话:“不是说我讲解的吗?”

  领导反问他:“你能有河野山俊的水平吗?”

  “……”

  朱厅长扯了扯嘴角,随即就尴尬笑着,冲李逸问:“资料有一大半都是你写的,我就是打了个下手,肯定没你了解,要不,还是你上吧?”

  李逸无语的看了他一眼,但也没拒绝:“行吧!”

第824章 这才叫有理有据!

  在这样的场合当众讲解,李逸倒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要是真让朱厅长上,他还真有点担心朱厅长应付不下来。

  况且,在丝绸纺织方面,他才是最专业的,织造技术也只有他了解,由他来讲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霓虹国云锦项目审议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华国。

  在听到会议主持人清华国代表团发言人上台时,李逸直接起身。

  “给你资料。”

  朱厅长把发言稿和申遗项目资料递给了李逸。

  李逸顺手接过,迈步来到讲台处,随手将资料放在台上,没有打开,就直接开口说道:“各位委员,各位朋友,我是华国金陵云锦申遗项目的发言人,李逸,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讲解一下该项目的内容。”

  视线扫过了不远处的霓虹国代表团,李逸微微一笑,说道:“丝绸是我国的特产,也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商贸交流的媒介。

  战国时期,我国的丝绸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运送到了欧洲。

  公元1世纪,罗马的大地理学家托勒密就在他的《地理学》中记载了马其顿商人梅斯前往塞力斯国的经历。

  塞力斯,也就是拉丁语里的Seres,意思是有关丝的。

  可见,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丝绸就代表着我国,我国就代表着丝绸。

  而马其顿商人梅斯这段商旅经历,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启。”

  随手撑着讲台,李逸笑道:“当时能被出口的丝绸,都是织造技艺十分精湛的织物了。

  同样成书于1世纪的《博物志》里就记载过,凯撒大帝在一次征战成功后,回到罗马,在罗马大剧院里举行盛大演出,来庆贺胜利。

  他出现的时候,就穿着一套丝绸袍服。

  当时的罗马制作衣服,主要用麻和动物的皮毛,远不如丝绸的轻薄。

  在场的罗马人都忘了演出,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那套丝绸袍服吸引了。

  有个叫培利埃盖提斯的作家在观看完演出后,形容那件丝绸袍服轻柔无比,微风一吹就会飘起,仿佛来自天堂。

  《博物志》中记载,不久之后,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价格就迎来了一波暴涨,最高的时候一磅丝绸相当于12两黄金。”

  说到这里,李逸顿了下,看向了霓虹国代表团的方向,微笑说道:“无论是《地理学》还是《博物志》,都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编撰的学术性巨著。

  书里提到的内容都是有据可考的,而不是一些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

  听到李逸的这番话,坐在台下的河野山俊笑容一僵。

  他听得明白,李逸说的就是刚刚他在发言里提到的《古事记》。

  这本书是霓虹国历史上第一步文字典籍,但记载的内容却都是霓虹国建国的神话故事。

  这本书成书于712年,距离《地理学》和《博物志》成书的1世纪差着整整600年,内容的学术价值,更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河野山俊明白,李逸这是在嘲讽霓虹国的历史。

  看着李逸丝毫不加掩饰的鄙视眼神,河野山俊心中像是堵了块石头。

  更让他难受的是,李逸用来嘲讽霓虹国的资料,甚至都不是华国自己的典籍,而是欧洲的古籍。

  看着河野山俊像是吃了苍蝇一样难受的表情,台下的朱厅长攥紧了拳头,暗自喝了声彩:“说得漂亮!我们和古欧洲做生意的时候,你们还在玩石头呢!”

  收回视线,李逸笑道:“如果用神话作为论据,那我国的丝绸文化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伏羲化蚕桑为繐帛,黄帝时蚕神献丝,黄帝元妃西陵氏女嫘祖教民养蚕,这些传说都是记录在史册里的。

  不过咱们这里是严肃的学术会议,我们就不用神话传说来当论据了,只用事实说话。”

  说着,李逸就抬手拿起了激光笔,示意工作人员打开了PPT。

  投影幕布上顿时出现了一张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

  用激光笔指着照片,李逸正色介绍:“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我国晋省夏县西阴村。

  在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第一次由华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大量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片,和同时期的石雕蚕蛹。

  这些彩陶片的风格,和豫省仰韶村发现的彩陶同属一源,都属于仰韶文化同一文化圈。

  但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发掘现场,我们发现了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

  激光笔晃动,PPT切换,一张发黑的蚕茧照片出现在了投影幕布上。

  李逸用激光笔指着照片介绍:“这个蚕茧已经由我国的昆虫学家和米国的专家研究确定了,它是一枚桑蚕茧。

  它的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

  这说明,早在5600年前的仰韶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养蚕了。”

  看着投影幕布上展示的照片,河野山俊已经笑不出来了。

  但投影幕布上的照片还在切换,台上的李逸还在继续讲述着:“当然,如果只是蚕茧,也不能完全证明当时我国已经掌握了丝绸的织造技艺。

  不过别急,我们继续。

  1983年,豫省青台遗址出土的瓮棺葬中,出现了丝绸残痕。

  青台遗址同样是仰韶文化时期留下的遗迹,瓮棺中的丝绸是黄河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也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但当时出土的丝织品没有保留下来,不能作为物证。

  这也没关系,因为在距离青台遗址不远的汪沟遗址,我们又挖出了同样5000多年前的丝织品实物。

  这是确凿的物证,已经足以确定,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时期,我国就已经掌握了丝绸织造,毋庸置疑!”

  李逸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说完,全场安静了两秒,跟着就出现了一片掌声。

  现场各国代表一边鼓掌,一边连连点头,相互说着些什么。

  同声翻译耳机中,各国代表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华国代表团众人的掌声最为热烈,朱厅长都快把手拍烂了。

  好样的!

  他在心中狂喊。

  这才叫有理有据!小鬼子学着点!

  一边鼓掌,他一边朝着霓虹代表团的方向看了眼。

  跟我们比历史?班门弄斧!

第825章 经锦与纬锦

  听着全场的掌声,河野山俊身后,霓虹代表团众人面色都颇为难看。

  但河野山俊却反而调整好了心态,正在和新井淳太窃窃私语,说着些什么。

  台上,李逸抬手将掌声压下去后,才笑着说道:“谢谢各位的掌声,我知道,这些掌声并不是给我的,而是给我们智慧的华夏先祖。”

  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引得在场各国代表都笑了起来,李逸才正色继续说道:“丝织品物证只代表着在最晚56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精湛的纺织技术。

  但如果考证纺织技术的出现,那时间就要更久远了。

  苏省的草鞋山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了丝绸织品,以及陶制纺轮、骨制梭形器、木制绞纱棒等纺织工具和缝纫工具。

  吴江梅堰镇的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土和采集了诸多遗物,其中有扁平圆形纺轮七件。在出土的陶器纹饰上,有两条蚕形纹饰。

  浙省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丝线、丝带等丝织物品,其中的丝织品经鉴定是以家蚕捻合的长丝为经纬交织而成的平纹织物。

  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里,还出土了最早的原始织机,这说明,早在六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掌握蚕桑纺织技术了。”

  说到这里,李逸停了下,视线转向了霓虹国代表团处,微微笑道:“这是蚕桑纺织技术的绝对领先,很多受到我国丝绸织造文化影响的地区,甚至到了7世纪,都还在用口中含蚕得抽丝的方式抽蚕成丝,足以可见桑蚕丝织水平的差距。”

  听到李逸的话,河野山俊的眼角抽动了下。

  他知道,李逸说的口中含蚕得抽丝的方式,就是在说霓虹国。

  这句话出自《霓虹书记》的卷一,《神代上》。

  《霓虹书记》和《古事记》编撰于同一时期,比《古事记》晚成书八年。

  它们都是当时的天武天皇为了宣誓皇统下令编成的。

  和《古事记》不同,《霓虹书记》被视为霓虹国最早的正史,位列六国史之首。

  但它和《古事记》一样,通篇都是用汉字写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7页  当前第70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05/73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