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寒门骄子_分节阅读_第3节
小说作者:莫二月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290 KB   上传时间:2018-05-29 18:19:33

  “三奶奶,这是给您和我三爷爷吃的,家里还有好几个呢!我在家还烧好了疙瘩汤,文俊和文静都在吃着了,我回家去吃,这些您和我三爷爷尝尝味道好不好。”江文蓉说完转身要走。

  “那我和你三爷爷尝一个就行,剩下的你拿回去留着你们自己吃。”三奶奶拽住江文蓉的胳膊又要将盘子递给她,江文蓉忙推回去:“三奶奶我做得多,家里还够我们吃的呢,这是给您和我三爷爷的,我第一次做您帮着尝尝哪不好吃下次好教我做。”

  江文蓉一口气说完就忙着挣开老太太的手往自家跑去。江文蓉知道自家的这个三奶奶一辈子都是那样,有好吃的都是紧着儿孙自己从来不舍得多吃一口。

  “蓉蓉”,三奶奶在后面喊了一声见江文蓉也不回头,只好叹了口气,把盘子端进屋子里。见江贤武还在浇菜说道:“行了,别忙了,你不是要吃你孙女烙的韭菜盒子吗?赶紧吃吧。”

  江贤武将桶里的水泼进菜园,洗了洗手,走进堂屋就看见自家的老太婆在沙发上抹泪呢,忙说道:“大早上的你又怎么了?谁惹你了。”

  三奶奶一听这老头子没心没肺的话就来气:“谁惹我,你说谁惹我了。我想想蓉蓉姐仨就难受,你说你和广清非说她们单过好,你说说哪好的呀?啊?蓉蓉才多大,才十三呀,前几天还有爹有妈疼着呢,这转眼就要大早上的起来给弟弟妹妹做饭了,还知道给我们送。孩子越这样我就越心疼,你看和她一般大的哪个要受这样的罪,广林娘真是个狠心的,这是亲孙子孙女她也不说多偏疼一下,还弄得给仇人似的……”

  江贤武听着自家老婆子絮絮叨叨的念叨径直走到桌子边坐下,也不用筷子直接捏起一个韭菜盒子吃了起来,老爷子咬了几口不住地点头,三奶奶看到了更是来气,“吃,你个老头子我说这半天你听没听见就知道吃……”

  江贤武并不理会直到一个菜盒下了肚才咂巴了几下嘴说:“你还别说,我们老江家的姑娘就是能干,蓉蓉这韭菜合子烙得还真香比你做的强多了,你也尝尝看。”三奶奶白了江贤武一眼,更是憋气了。

  江贤武呵呵笑了几声,不敢再逗自家的老婆子,便认真与三奶奶分析了起来:“昨天我不是都和你说过了么,你也说广林娘是个靠不住的,那你说她们姐仨不单过怎么办?指着他那几个叔叔婶子?广林倒还算老实可惜他不当家呀!他那个媳妇尖酸刻薄的谁能受得住?广栋呢,两口子都精过头了,哪有便宜上哪占一丁点的亏都不能吃。广梁那就更不是个能靠得住的,他那牛皮都能吹破大天去了!光指着一张嘴坑蒙拐骗了,他那个媳妇更是懒得没边了。你说这三个孩子跟了哪家能少受罪?蓉蓉早起做个早饭你心疼,那要是跟了她几个大爷叔叔家就能天天坐那等着吃上一口现成的了?”

  三奶奶被江贤武的几句话说得哑口无言,其实道理她都知道,可老太太就是心疼这几个孩子,毕竟广栎和他们家挨边住着,这三个孩子都是她看着长大的,疼他们的心可以说不比自己的亲孙子少。

  江贤武怎么会不明白她的心思,可他活到六十几岁看过的经过的事太多了,老爷子叹了口气又说道:“咱们乡下的孩子都是泥巴里滚着长大的,皮实着呢,蓉蓉姐仨已经是没爹没妈了,她们就得自己立起来,靠谁能靠一辈子?我看蓉蓉这孩子行,你看她昨天说得那些话句句都在点上,小小年纪就比她那几个叔叔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我原先还有些担心,可是看这孩子今天的行事我就放心了,是个有担当的孩子。咱们呀就在旁边看着点,有事帮衬一把,这仨孩子的日子还能过差了?”

  三奶奶听了自家老头子的分析也觉得是那么回事,顿时心气顺了许多,老两口高高兴兴地吃起了早饭。

  江文蓉却不知道这些,她怕三奶奶非要让她把韭菜盒子端回来就一口气跑回自己家,进了院子还顺捎把大门关上了。到了厨房就看到弟弟妹妹分坐在方桌的两边盯着桌上的盘子在发呆,江文蓉一进来,两人齐齐地转过头喊了声“大姐”。

  江文蓉只觉心里一暖,说道“你俩怎么不吃饭呀?”文静笑咪咪的来拉文蓉:“大姐,你快坐下,咱们一起吃。”

  江文蓉觉得眼眶一热,顿时流下泪来,三姐弟可以坐在一张饭桌前吃饭的情景她不知道盼了有多少年了。怕吓着弟弟妹妹江文蓉忙将泪意忍住强笑着对弟弟妹妹说道;“好,快吃,尝尝大姐做的好不好吃。”

  毕竟还是十来岁的孩子,香喷喷的早饭让文俊和文静暂时忘记了悲伤,文俊更是一口气吃了三个韭菜盒子才住嘴,文蓉和妹妹也吃了两个。姐仨都吃饱了,文蓉让妹妹把碗筷收拾了。自己到西屋的衣橱里给弟弟妹妹找了两套干净的衣服出来,她把弟弟妹妹喊到沙发上坐下,边给妹妹梳辫子边开始想一天的安排。

  给妹妹梳好了头发,江文蓉两手将弟弟妹妹揽在怀里,感觉到弟弟的身子先僵了一下,随后又慢慢地靠在了她的身上。江文蓉顺势就将弟弟揽紧,妹妹文静已经将整个脑袋都趴到了她的大腿上。江文蓉摸着妹妹的头发说道:“文静、文俊从今天开始这个家就剩我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你们不要怕,大姐一定会照顾好你们的。大姐会像今天早晨一样每天都给你们做好吃的,会想办法赚钱让你们继续上学,会守着你们长大不让你们被别人欺负,虽然没有爸爸妈妈了,但是大姐发誓一定不会让你们再受委屈的。”

  这话两个孩子听了没觉得什么不对,可是江文蓉说这些时心里其实是对着上一世的事情耿耿于怀的,上一世她没有照顾好弟弟妹妹,她的心里充满了愧疚,重来一次她发誓一定要改变姐弟三个的命运。

  文静听了姐姐的话趴在文蓉的腿上又开始抽噎起来,文俊的眼里也有了泪花,可即使这样他说出的话依旧清晰有力:“大姐,我谁都不怕,以后谁欺负你们我就打他……”

  江文蓉低头看着弟弟这一张带着倔意的小脸,想起弟弟上辈子的处境,就明白弟弟最后会走到绝路也是早已有因的。江文蓉知道弟弟的想法如果不加以引导以后不定会不会再出现上一世的局面,这是她绝对不允许的。

  江文蓉摸了摸弟弟的头说:“文俊,爸爸妈妈以前经常教我们有理走遍天下,无论我们以后遇到什么事,什么人,只要我们堂堂正正,不输理,我们就谁都不怕。爸爸妈妈没有了,虽然我们姐弟还小但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家的门面了,文俊你也不想以后村里人提起我们时说江广栎家的那三个孩子没了爹娘教就知道打架……就像现在大宝和小宝村里人提起他们谁不烦。我们要挺起腰杆做人不能给爸爸妈妈丢人,当然了谁欺负到我们门前了我们也不用怕到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不光是打人。”

  江文蓉的这些话让文俊陷入了沉思,江文蓉看着弟弟这张呆愣愣的小脸觉得好笑,她忍不住伸手捏了一下说:“好了,别想那么多了,屋子里这么乱,咱们今天把家里好好收拾收拾,还有文俊都快成泥猴子了,中午大姐烧好水,咱们三个也拾掇利索。大姐昨天可是当着奶奶他们的面说过咱们单过也能过好的,咱们可不能让别人看了笑话。”

  听大姐这么说文俊和文蓉都忙不迭地点头争着向大姐保证:“大姐,我们都对听你的,我们和你一起干活。”

第7章 整理

  文蓉带着弟弟妹妹从父母住的东屋开始收拾,东屋里的陈设也很简单,靠北墙放着一张大床,床头是一个枣红色的木箱,这是江文蓉妈妈的陪嫁。她们这里地几乎家家都会有一个,靠西墙放了一个三开门的衣橱,南面的窗户下还放了一台缝纫机。家具不多可屋子却乱极了,所有的橱门、箱子都是打开的,床也被掀了起来,上面扔的都是衣服。

  看到这些文静先红了眼,她哽咽地叫了一声:“大姐……”文蓉叹了口气 ,不用说这些肯定是她奶奶和几个婶子翻的,可是又能怎样?儿子儿媳去世了当娘的看看有没有什么遗物,说出去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翻出来的存折最后还到了她们姐弟手里。

  江文蓉对着气愤不已的弟弟妹妹说道:“好了,咱们先把爸爸妈妈的衣服叠好放到箱子里吧,爸爸妈妈那么爱干净我们也不能让房间乱遭遭的。”文俊和文静都听话的跟着大姐忙活了起来,江广栎两口子的衣服都不多,毕竟现在这时候的农村人还没有多少余钱花在穿衣打扮上,更何况江广栎还在牢里呆了五年,姐弟三个不一会就收拾好了。

  江文蓉把叠好的衣服放到箱子里,又开始收拾床,床上的凉席被掀起卷在了一边漏出下面的草褥子。说是草褥子其实里面不是装的也不是草,90年代在江文蓉家乡这里睡的都是一种最简单的架子床,架子床就是用木头打的床架,中间的床板不是一整张的而是几根单独的木条,这样的床睡觉时要铺上一层草苫子。这个草苫子是用麦秸秆捆制成的,上面铺上棉褥子时睡着还算舒服,但是到了夏天村里人都会把棉褥子晒透了收起来,毕竟家家都没有多余的铺盖,一床褥子都会用好几年不爱惜着用是不行的。

  江文蓉的妈妈陈娟是个手巧的,因为江广栎天天要起早贪黑地磨豆腐,她心疼丈夫,怕他休息不好,夏天的时候,陈娟就用家里用剩下的化肥袋子缝了一个褥子里面装上晒好的玉米皮,这样在草苫子上再铺一层,睡着也舒服一些。江文蓉现在就是看着这层草褥子发呆,她想起小时候好像有一次看到过爸爸卖豆腐回来往草褥子里面放东西。

  江文蓉在草褥子的一边翻检了一下,果然看到了一个七八厘米的口子。她把手伸进去摸了半天终于摸到了一个塑料袋,江文蓉拿出来一看是一个卷起来的方便面袋子,文俊和文静也看到了大姐翻出来的东西都好奇地围在大姐身边。江文蓉将袋子里的东西倒在床上,果然是一卷卷起来的钞票,有一张100的,其余的都是50,10块和5块的零钱,江文蓉姐弟数了一下一共是四百六十元。

  江文蓉知道这些肯定是爸爸平时卖豆腐的收入,她把钱重新卷好又塞进褥子里藏好,虽然知道弟弟妹妹不会随便告诉别人,江文蓉还是嘱咐了几句“文静,文俊咱们家里的钱都在这了,以后你们要花钱跟大姐说,放钱的地方你们谁也不能告诉知道吗?”

  听到大姐的话,文俊和文静都忙不迭地点头,异口同声地说:“我记住了大姐。”江文蓉带着弟弟妹妹把爸妈的房间收拾干净,又把姐弟三个住的房间还有堂屋都整理了一遍,屋子里还是那些旧家具可是收拾利索了整个房间就显得亮堂多了。

  江文蓉满意的看着姐弟仨一上午的成果,这才发现屋子是亮堂了可弟弟妹妹的脸上灰一道白一道的又成了大花脸。江文蓉“扑哧”笑了出来“看看你们两个都成大花猫了……”

  文俊抬手抹了一下脸,看江文蓉笑得开心,还是忍不住打击自家的大姐“大姐,你脸上也都是灰。”

  江文蓉自然知道自己也好不到哪去毕竟六月的天,出了一身的汗浑身都粘哒达的。江文蓉心疼弟弟妹妹说道:“你们俩个在屋里歇一会吧,大姐去烧点水一会咱们都冲个澡。”江文蓉走到厨房刷了个大铁锅加满水,刚点着火就见文静走了进来“大姐,我给你看着火”。

  江文蓉撵妹妹出去:“不用你看火,快去凉快会吧。”文静不听,蹲在江文蓉身边往灶膛里添柴火。江文蓉姐弟三个都随了江爸爸的倔脾气上来性子谁也说服不了谁,江文蓉看妹妹执意要干活只好说道:“那文静你烧水,姐去整理整理东屋的粮食。”文静顿时笑咪咪地答应姐姐。

  江文蓉出了厨房就看见弟弟的身影,文俊正在压水井旁压水,十岁的男孩子力气还是有些小,每一次把井杠压下都要皱着眉使出全身的力气,江文蓉张张嘴想要让弟弟停下,又想起厨房里的妹妹不禁眼眶一热。这两个孩子想的和她一样,都在努力地和她一起撑起这个家,江文蓉在心里给自己加油,弟弟妹妹都这么懂事她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江文蓉家的粮食都在厨房正对着的东屋里,里面靠墙放了三个大瓦缸,瓦缸里放的都是麦子,地上一排麻袋里装的都是大豆。江爸爸磨豆腐家里除了自家地里收的豆子每年还要买一些才够用。靠近门口还有一个小一些的瓦缸里面装的是白面。除了这些地上还放着几个零散的布袋子,江文蓉打开看了一下袋子里分别装的有大米,花生,芝麻。江文蓉把屋子打扫了一下,把粮食都整理好又去了磨坊。

  江文蓉看到这电动石磨不禁又是一阵心酸,这电石磨还是江文蓉的爸爸出狱后给家里更换的。上一世时因为大伯和叔叔家没有人愿意做豆腐,这个石磨被大伯他们卖了,不光是石磨,家里许多值钱的东西都被几家搬空了。

  现在江文蓉看到这些东西都好好的呆在自己家里,这个家还和爸爸妈妈没有去世时一样,心里充满了感激,感谢老天爷给自己重来一次的机会这一次江文蓉暗暗发誓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会活出个样来给村里的人瞧瞧。

  江文蓉刚把磨坊整理干净,就听着妹妹在院子里喊她说水烧开了,江文蓉把家里的两个洗澡用的大铁盆找出来兑好水喊弟弟妹妹洗澡。姐弟三个都收拾利索了,江文蓉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泡在大铁盆里,准备先做中午饭。

  “蓉蓉,蓉蓉”江文蓉刚淘好米就听着三奶奶在门口喊,文俊听到动静一溜小跑的去开门,进来的果然是三奶奶。

  “蓉蓉,干嘛呢你们,都别忙了到三奶奶家吃饭去。”三奶奶边说边拉着文俊的胳膊要往外走,文俊忙回头跟姐姐求救“大姐……”。

  文蓉一看,赶忙跟上“三奶奶,我们自己在家吃就行了,我都做饭了。”

  三奶奶却用另一只手抓住跟过来的文静说道“行了,别做了,今天三奶奶家有好吃的快把门带上,跟我家去。

  三奶奶大步流星地往东院去了,江文蓉只好跟着过去。进了三奶奶家,就见堂屋的饭桌已经摆好了,桌子上放着一盘烧鸡,一盘猪头肉,一盘拍黄瓜还有一个菜是炒豇豆。“怎么这么多好吃的呀,三奶奶你赶集去了。”

  “不是,是你二大娘送来的,今天她娘家兄弟来了,你二大爷去集上买的菜,送了几盘过来,咱们好好吃。”三奶奶乐呵呵地让姐弟三个坐下。

  “我三爷爷呢?”江文蓉知道三奶奶家的这个二大爷很孝顺每次有好吃的都会给爹娘送来。刚问完就见三爷爷端着一口汤锅从厨房奔堂屋过来了

  “来了,热乎乎的丸子汤出锅了”三爷爷将锅放到桌子上,不忘了提醒几个孩子“小心点,别烫着了”。

  江文蓉忙起身先盛了一碗放到三爷爷跟前,又给三奶奶盛上,文静也帮着摆筷子,文俊则是直接拿起桌上的酒瓶给三爷爷满上,江贤武端着酒杯呡了一口,满意地叹了一口气“还是我大孙子知道我的心思。

  “行了,你大孙子好,你大孙子倒的酒你也只能喝这一杯”。三奶奶边说边挟了一个鸡腿放到文俊碗里,又翻出一个给文静,“吃,都使劲吃,文静和文俊吃鸡腿长得高,我大孙女吃鸡翅长得巧,都多吃”。三奶奶唯恐文蓉吃醋,将两个鸡翅都挟到了文蓉的碗里。

  “三奶奶,我们三个自己吃,您别挟了,您和我三爷爷多吃点。”江文蓉忙地阻止老太太,三奶奶就是这样有好吃的恨不得都吃到孩子嘴里。

  “你三爷爷有酒就够了,你们甭管他”三奶奶一脸嫌弃地说道。“多喝点这丸子汤,这个好喝,是老孙头家的,香着呢。

  江文蓉确实喜欢喝丸子汤,这丸子汤是她们家乡这的特产,炸这种丸子用的材料不是常见的肉,鱼什么的,而是用一种干虾裹面炸制的,丸子炸的很小有一节手指肚那么大,据说是祖传的手艺,它们这里会炸这个的也确实不多,往往农村一个大点的集市上也就有一家专卖。

  炸好的丸子放上特制的调料在水里烧开,倒上香油,放一撮香菜,喝到嘴里,丸子香酥,汤汁鲜辣,实在是开胃。

第8章 上学

  热热闹闹地吃过了饭,文蓉姐弟又抢着收拾完了碗筷,就让老两口休息,要回自己家去。三奶奶起身要跟着“上午你二大娘的娘家人来了,光在他家陪着说话了,现在没事了我跟你们家去收拾收拾。”

  文蓉赶紧拦住她“三奶奶,我们上午都收拾的差不多了,不用您去了,剩下的我们慢慢收拾就行,反正这几天我们姐弟有的是时间。”

  三奶奶听江文蓉这么说依旧有些不放心“真不用我去,你们自己能收拾好啦”

  “三奶奶,我们收拾的可干净了,我和弟弟都能和大姐一起干活,您放心吧。”说这话的是文静,她想让三奶奶知道她和弟弟都懂事了,不会躲懒的。

  文蓉笑着附和妹妹的话“是,三奶奶,文静和文俊也都挺能干的,家里这点活难不倒我们,您老在家歇着就行,要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再来找您和三爷爷。”

  三奶奶想着自家老头子说过的那些要放手让小鹰单飞什么的话,就点头应了下来“行,我不去了你们姐弟自家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过千万别逞能,要是干不了了就来找大人知道不。”

  “知道了”,姐弟三个异口同声地回答。江文蓉却又想起另一件事赶紧问道“三爷爷,我们三个什么时候能去上学,我爸我妈的丧事还有什么别的要避讳的吗?”江文蓉之所以问这些就是因为上辈子她们姐弟不懂这些老规矩,几个婶子大娘也没有一个人告知她们,村里的人好几年了都还在议论她们不懂礼数。

  三爷爷没想到江文蓉小小年纪却能想到这些,对孩子的细心也相当满意,“咱们这里的老规矩多,你们还小肯定都不知道,三爷爷就给你们说一说。咱们这父母去世,子女要守重孝一年。父母头七之前子女除了去墓地以外是不能出家门的,出了头七,五七之前不能走亲戚,不能逛集市,不能在家请客。出了五七还要穿一年的素色衣服算是给父母戴孝”。

  三爷爷说到这停下喝了口水,见三个孩子都盯着他,又继续说到“其它的就是过年时还有些讲究,到时候该避讳的我再和你们说,现在虽说新社会新风气,可是有些老规矩你要是不守着,大家伙当面不说,背后还是要议论的。

  你们姐仨虽然还是孩子,可有些事能不做还是尽量不做。你们爸妈的头七过去了,你们该上学还是要去,在学校还是得认真学习。孝顺父母是活着时尽孝心,人死了,做什么父母都不知道,那些形式都是给外人看的。但是你身边的人都遵守这些形式,你又没有能力打破这些时,你还是从众一些好,要不怎么老话说枪打出头鸟呢。”

  江文蓉知道这些都是三爷爷六十几年的人生经验,现在这位睿智的老人正在一点点的传授给她们。姑且不论这些道理过不过时,单单这份心意她就觉得无比地珍贵,因为只有真正为你好的人才会毫无保留的把他觉得对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说教给你,上辈子从父母去世后奶奶一家子就再没有一个人给她们姐弟讲过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江文蓉附和着三爷爷的话“三爷爷,我们听您的,别人能守的规矩我们也一样守着,我们知道爸爸妈妈的心愿,一定好好的学习。”

  三爷爷满意地点点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挂历说“今天都星期五了,你们姐仨在家再歇两天,下个星期就去上学,到了学校该听课听课,别想其他的,你们爸妈没有了还有爷爷奶奶、叔叔大爷们给你们撑着呢,知道吗?”姐弟三个忙点头答应。

  确定了下星期去上学,剩下的这两天姐弟几个就只留在家里忙活,把家再仔细地整理干净,每天就是喂喂家里的鸡,收拾收拾菜园,江文蓉觉得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三奶奶不放心她们,一天总要过来好几趟唯恐姐弟几个受了委屈,烙好的煎饼,新轧好的面条,凡是能想到的三奶奶都会给她们准备一份。与之相反的就是江文蓉亲奶奶家的一大家子人从那天晚上商量完事情后就再没有一个人来看望过她们姐弟。

  周一的早上,江文蓉照旧是五点多就醒了过来,隔了十几年再次踏入校园,江文蓉心里多少有些小兴奋,看着时间还早就打算给弟弟妹妹做些好吃的。三奶奶送来的煎饼还有不少,江文蓉打算做个菜煎饼,她先淘了些小米,熬上一锅稀饭,就开始准备菜煎饼的馅料。

  韭菜、小白菜、西葫芦、土豆、胡萝卜都切碎,泡好的粉条放油炒一下,用酱油调色后和切好的青菜一起加油和盐拌匀。

  馅料调好后,江文蓉就把家里的鏊子支了起来,鏊子是她们家乡这里烙煎饼的一种特殊的器具,它是铸铁的,圆形,中间的地方略凸一些,底部有三条腿,五六厘米那么高,鏊子支好后,要从底部烧热,烧鏊子可是技术活,火大火小直接影响煎饼的成型。幸亏江文蓉是烙菜煎饼,直接用三奶奶送来的摊好的煎饼就行,要不然的话江文蓉可真不行,这摊煎饼可是不容易。

  鏊子烧热了抹上一层油,摊上两个鸡蛋,把煎饼铺在鸡蛋上再铲起来翻个个,把调好的青菜馅倒上,上面再铺一个煎饼用小火慢慢烙,还要时不时地转动煎饼让它受热均匀些。一面烙好了再翻过来烙另一面,直到两面都焦香酥脆了,这菜煎饼就好了。把它叠成长条状再切成段,这样吃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菜煎饼做好了江文蓉就把弟弟妹妹叫了起来,两个孩子迷迷糊糊地起床洗脸,直到在饭桌上看到菜煎饼才瞬间有了精神,文静眼睛盯着焦黄香脆的煎饼瞬间就想流口水:“大姐,你烙菜煎饼了,真香呀。”文俊虽然没有像二姐那样,可也恨不得赶紧咬上一口。

  “行了,快吃吧,大姐专门做的,尝尝好吃不,吃完了还得上学,别迟到了。”文蓉招呼着弟弟妹妹开始吃早饭。

  一碗软糯的小米粥一份香酥的菜煎饼,早饭姐仨吃得饱饱的,收拾了碗筷时间就不早了,姐弟三个一起往学校走去。泉头村的小学在村子的中央,学校只有五个年级招收的都是本村的学生,学校面积不大,北面一座两层的教学楼是去年才建好的,南面还有一排瓦房是老师的办公室,中间是一个大操场。学校的大门面朝北,门的东侧挂着一块白底红字的匾额,上面写着“泉头小学”。江文蓉看着这几个字不禁感慨万千,因为过不了几年他们村的这所小学就不存在了,他们这所小学被并入了大沙河村的村小。

  许是江文蓉发呆的时间长了些让文俊和文静有些误会,两个孩子凑到文蓉身边,文俊拽了一下她的衣角问道“大姐,我们还去上学吗?”

  文蓉转过神来,看着明显有些局促的弟弟妹妹道“去,怎么能不上学呢,我们快点进去吧别迟到了。”

  姐弟三个一起进了校园,90年代时文蓉家乡这里实行的还是五三制教学,文蓉现在读五年级,文俊和文静都在三年级。三年级的教室在一楼,江文蓉把弟弟妹妹送到教室门口,又嘱咐了她们几句“你们俩上课不要胡思乱想开小差,要认真听课,把前几天拉下的课找老师补上,知道了吗”?姐弟两个忙点头应是,进了教室。

  江文蓉送完了弟弟妹妹就直奔五年级的教室去了,可到了教室门口看着乌泱泱一屋子人却又犯了愁,她根本就不记得自己坐哪?而且这些同学她也大都认不出了。正站在门口发呆,就见教室里一个女生站在座位上喊她:“文蓉,快点进来,老师来了。”文蓉仔细想了想,才认出这是自己的朋友江芳,也是她小学时的同桌。

  江文蓉赶忙进了教室,挨着江芳坐下。江芳激动得很:“文蓉,你今天来上课了,你咋没喊我一起走呢?”

  江文蓉想起了小学时她和江芳关系好得很,每天同进同出的:“我早上走的晚了,就没去叫你。”

  江芳还想说什么就见老师走了进来,顿时收了声,开始上课。江文蓉原本还有些紧张,毕竟十几年没有摸过课本了,可是看着书,听老师讲过几道题后,江文蓉就放松了下来,因为老师讲的这些内容她接受的很快。一上午四堂课听下来那些被她遗忘的知识点似又重新回到了脑子里。

  中午放学的时候,文蓉带着弟弟妹妹和江芳一起往家里赶,毕竟是村里的小学,同学们家都离得不远,路上三三两两的都是回家的孩子。大爷家的闺女江文丽就走在她们前面,她和一个女生并排,不时的回头瞟江文蓉一眼再转过头去和身边的女生小声嘀咕。

  江芳气不过对着文蓉埋怨:“这江文丽怎么回事呀?她还是你姐姐呢,整天地在背后说你的坏话,还说你肯定不上初中了,蓉蓉你不会不上学吧?”

  文蓉对着江芳笑笑:“怎么会?我们肯定是要上学的,你放心吧,初中我还想和你做同桌呢。”

  江芳听文蓉这么说就放心了,她是真的关心自己的好朋友,看着前面快到家门口了,又问道:“文蓉,你们中午去哪吃饭呀?我听江文丽说你和你弟弟妹妹单过呀!你能行吗?要不你中午去我家吃饭吧。”。

  “我们回自己家,我会做饭,你放心吧……”文蓉张口本想邀这江芳一起,又想起家乡这里的习俗,家里有过世的人如果不出五七的话,介意的人家是不会去上门的,想着江芳的妈妈特别的迷信,文蓉便没有再往下说。

  江芳和文蓉约好下午一起去学校,就放姐弟三个回家去了。中午的饭就很简单,灶上有文蓉早晨温上的稀饭,切了两个土豆炒一盘土豆丝,墙头上摘两个丝瓜,鸡窝里摸出几个鸡蛋一大碗丝瓜炒鸡蛋香喷喷的也端上了桌,姐弟三个就着煎饼吃得干干净净。

  吃过饭文蓉又催着弟弟妹妹睡了个午觉才去学校继续上下午的课。农村的小学校没有补课一说,所以不到五点就放学了,夏天日头高,这个点还早,文蓉交代弟弟妹妹在家里写作业,自己准备去地里看看。文俊听了不乐意“姐,我也去,作业不多我回来再写。”文静也表示要一起去,文蓉只好答应,姐弟三个锁了门,往村东头走去。

第9章 领钱啦

  文蓉所在的泉头村是因为村里的一脉清泉而得名的,村子的东头有一座孤山,山头不太高村里人都叫它东山。东山就是一座普通的石头山,也没有什么奇观异景就连山上的树木也大都是近几年村民植树造林种的松树,可是东山上却有好几眼泉水,听老人们说这几眼泉水从来没有断流过。因为这些泉水,村子虽不大,却在它们安南市几乎家喻户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0页  当前第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寒门骄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