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_分节阅读_第33节
小说作者:红叶似火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249 KB   上传时间:2023-07-03 22:59:57

  赵家人刚开始很得意,很享受这种被人追捧嫉妒的感觉。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集市上渐渐有了别家卖麻花的,他们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前一天能赚一两块钱,现在一天只能赚几毛钱。而且还要搭进去两个人工,这可不划算。

  所以一家人又坐下来商量。

  对于这事,齐春丽也没好法子,她再次将希望寄托到了赵文军身上:“文军,你怎么看?”

  赵文军除了出出主意,全程没参与这个买卖,他哪知道怎么办。

  可全家人都望着他呢,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那……那就卖便宜点吧。别人卖五分钱一个,咱们就卖四分钱,四分五。”

  “可是这样赚的钱就少了啊。”陶碧有些不情愿。

  他们麻花的利润本来就不是很高,再降价还赚什么钱。

  可齐春丽却觉得这法子好:“大不了咱们少放一点点面粉,或者买便宜点的面粉和油炸,省点成本。这样卖四分五赚的也差不多。”

  陶碧眼睛发亮:“这法子好,而且咱们家以后还可以分开摆摊,我跟二嫂,各去一个集市,这样多赚点钱。”

  最重要是有齐春丽盯着,她想要做手脚很难,每次卖多少钱都要老老实实交给葛慧玲,但分开单独卖就不一样了,她找借口私吞个一毛两毛的谁都知道。

  “可,家里的面粉不多了。”杨红英有点不赞同。家里这么多人呢,粮食都拿出去做麻花卖钱了,大家吃什么?

  葛慧玲也知道不能动用家里的粮食了,她看向三个儿子说:“这个买卖是咱们一家人的,三个媳妇都参与了,赚的也是大家的,这个本钱也该你们三兄弟一起平摊。这样吧,一家出10块钱买粮食和油,等赚了钱再还给你们。”

  陶碧有些不情愿:“妈,前阵子不是卖了不少钱吗?”

  葛慧玲瞪了她一眼:“那不都是用家里的粮食和油做来卖的吗?怎么?你现在就想分家了?”

  “没,妈,我不是这个意思。”陶碧连忙否认,心里却在骂,死老婆子,将钱把得死紧。明明家里有钱不肯出,还非要他们出。

  葛慧玲脸色这才好了些:“你们也别怨妈抠门,先前卖的这几十块都是用咱们家的粮食和油。咱家这么多人,能不能吃到下半年还不好说,回头缺粮了,就用这笔钱救济。不然现在花了,你们吃什么?”

  陶碧连忙说:“是我误会了妈,就按妈说的办。”

  三兄弟一人想办法凑了十块钱,然后赵老三说他认识的人多,主动担负起了购买油和面粉这事。

  赵家把摊子支得更大了,而且也不藏着掖着了,干脆直接在红旗公社摆起了摊。

  因为有桂花婶子这个小喇叭,宋书玉每天都能听到赵家的各种消息,还有队里的各种传言。

  果然,赵家异军突起后,讨论他们家的声音都少了很多。

  宋书玉乐得自在,闷声发大财。

  但这可苦了宋建国。

  对于大队里的这些事,宋建国早有耳闻,他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底下的人不买账啊。

  有些悄悄找他举报说赵宋两家割资本主义尾巴,应该抓起来□□。

  他当时就训了对方一顿,以赵宋两家都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为由,驳斥了对方。

  本以为这事也就过去了,反正现在也管得比较松散,哪个公社没几个摆摊的?

  可没想到有人竟将这事捅到了公社,还写了举报信。

  宋建国坐在公社办公室里,拿着举报信问公社书记:“杨书记,这举报信是谁写的啊?污蔑,不属实。赵家宋家往上数好几代都是贫农出身,成分绝对没问题,现在自己做点买卖赚点钱补贴家用,也没有剥削任何人,这哪能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呢?而且宋家还是烈士家庭,宋家父子都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他们家几个女人都是烈属,这些年孤儿寡母的很不容易。杨书记,咱可不能寒了烈士的心啊。”

  “建国,你别紧张,我叫你过来就是了解了解情况,没有怪罪的意思。”杨书记哈哈大笑说。

  宋建国摸不清楚他到底什么态度,便说:“原来是这样啊,杨书记,是我太着急了,我跟您赔不是。您想了解什么,您尽管问。”

  杨书记开口就问:“赵宋两家做买卖,一个月真的能赚几百块?”

  “杨书记,这种事我哪知道啊。不过我想应该赚不了那么多,一个麻花几分钱,一张手帕一毛钱,还有扣除掉本钱,一个月得好几千才能赚上百块吧。”宋建国有意替两家说好话。

  杨书记点头:“这倒是。听说赵家的粮食和油是在乡下挨家挨户买的,那宋家的布呢?他们做这么多的衣服手帕,布料是从哪儿来的?”

  宋建国明白了,杨书记这是有备而来。他打着哈哈:“杨书记,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回去问问。”

  杨书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建国啊,最近摆摊这事弄得咱们公社人心浮动的,要是耽误了生产,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你是老同志了,可不能轻易犯这个错误啊。”

  宋建国只能说:“杨书记,我知道了,我这就回去让他们收敛点,不能耽误了上工。”

  杨书记点点头:“你是老同志了,我还是信任你的,这事要处理好了,千万不能给咱们公社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是,杨书记放心。”宋建国只得先应下。

  本以为话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谁知道杨书记话音一转,忽地又说:“对了,建国,听说你们大队搞了个刺绣小队,帮县里的厂子加工,你们这是准备办社队企业?”

  社队企业最早是在五十年代提出,当时很多乡村的一部分砖瓦窑、油坊等纷纷折价入社,随后一部分土纺、草编、挑花等家庭副业也一并组成生产小组,加入社队企业。

  五十年代是社队企业的发展高峰期,但进入六十年代,随着经济困难局面的加剧,社队企业纷纷解散没落,现在整个红云公社就只剩一个砖窑厂,职工9人。

  宋建国连忙摆手:“杨书记,刺绣小队总共就12个人,订单也不稳,没活的时候都要去上工,说不定哪天没单子就直接解散了,这哪能成立社队企业啊,就是个加工小队。”

  杨书记笑得有些意味深长:“建国啊,你这就是谦虚了。12个人,比砖窑厂还多了3人,规模可不小,也不是不能想嘛。好好干,我看好你。”

  “谢谢杨书记,我们一定努力。”宋建国脸上堆着笑容。

  回到队里,他就直奔宋书玉家。

  这是过完年后,宋建国第一次到宋书玉家里,进门就看到堂屋里堆的那几袋子布料和衣服,他有些相信队里的传言了,这丫头恐怕赚了不少,不过她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布料。

  宋书玉看到他,连忙站了起来:“叔,您来啦,快请坐,屋子里有点乱,您坐外面吧,我给您倒水。”

  宋建国坐在屋檐下,接过水,指了指对面的凳子:“坐,你这快两个月都没上工,就在家里忙活这些?”

  宋书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不是让叔为难了?我明天就去上工。”

  “现在不是农忙,少你一个也不少。”宋建国叹了口气,“你这事吧,叔本来是打算睁只眼闭只眼的,但不知被谁捅到了公社,今天杨书记找我谈话了。”

  宋书玉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让叔您为难了,杨书记怎么说?他要是怪罪您,我明儿就去公社向他请罪。”

  宋建国斜了她一眼:“有我在,还用你一个小丫头片子出去顶着啊。不是什么大事,他就说了两句,态度有些矛盾,前面像是责怪你们摆摊,后面……”

  他干脆将杨书记的话重复了一遍。

  宋书玉听完笑了,等了这么久,鱼儿总算是上钩了,就是这条大鱼有点傲娇,还在拿架子。

  “宋叔,今天真是太为难您了,我明天去公社向杨书记解释一番。”宋书玉笑眯眯地说。

  宋建国怕她吃亏:“算了吧,杨书记也没责怪你的意思。后面你收敛点,偶尔请一天假就行了,别这样长时间不上工,我就是想偏袒你也不好做得太明显。”

  宋书玉知道他是好心,但他明显没领会杨书记的真实意图。杨书记要是真有心怪罪他们,要打压他们这些做小买卖的,哪会说这么多啊。

  “宋叔,您放心吧,杨书记不会为难我的,说不定啊,这还是咱们的机会。宋叔,您跟我说说杨书记的为人,来历背景吧,免得我明天去见了杨书记不小心说错话。”

  宋建国有些头痛:“你这孩子真是太倔了,杨书记……”

  ……

  宋书玉不但询问了杨书记,还问了公社其他几名主要的干部的情况。

  宋建国本来是去提醒宋书玉收敛点的,最后变成了给她科普公社干部的情况和关系去了,走的时候他不放心地叮嘱了一番,让宋书玉别去公社,别往枪口上撞。

  宋书玉见他实在是担心,很想跟他说明实情,但转念一想,要是知道了,自己明天提条件的时候宋建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晚上一家子吃饭时,宋书玉说了自己的计划:“妈,奶奶,我打算明天去公社摆摊。”

  刘桂芝纳闷地看着她:“不是说不在咱们公社摆摊的吗?你咋改主意了?”

  宋书玉笑盈盈地说:“以前不是想瞒着队里的人吗?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也没隐瞒的必要了,在哪里摆摊都一样,咱们公社还近一些。”

  这话挺有道理的,刘桂芝不再反对。

  第二天,宋书玉和谢铮一大早就去了公社。

  挑选摊位地址的时候,宋书玉特别选在了公社办公室的斜对面。

  谢铮不知道昨天宋建国来的事,觉得有些奇怪:“书玉,咱们要不换个地方?这里虽然人流量比较大,但毕竟在政府楼房对面。”

  “没事,哪里都一样,就这里吧。”宋书玉手脚麻利地把东西摆上。

  谢铮拗不过她,只好开始摆东西,但心里升起一种很怪异的感觉,总觉得从昨天突然说要到公社摆摊开始,书玉的反应就有些奇怪,但到底哪里奇怪,他又说不上来。

  在红旗公社的生意更火爆了,因为整个公社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们的事迹了,不用他们吆喝都一堆人围了上来。

  杨书记刚在办公室里坐下就发现对面马路上围了一群人,本以为一会儿就散了。哪晓得一个小时后,人不但没散,而且越来越多,挤得水泄不通的,异常热闹。

  他叫来前两年来的小干事:“小梁,外面是什么情况?”

  小梁刚去凑过热闹,因此知道得很清楚:“红云大队那个宋书玉在那摆地摊卖衣服呢,我刚才去买了一件背心,质量还真不错,只要1.5,不要票。”

  杨书记眯了眯眼,招了一下手:“把你买的背心给我看看。”

  小梁立即去隔壁办公室将背心拿了过来。

  杨书记展开一瞧,针脚细密,没有线头,缝得很好,再摸布料,跟供销社的也不差,不要票还便宜三毛钱,难怪卖得这么好呢。

  将背心递给小梁,杨书记的目光穿过窗户,落到街对面,这姑娘有点意思,昨天他找了宋建国,今天她就跑到公社门口来摆摊。

  杨书记放下笔,背着手出了门。

  小梁见状,连忙跟上来:“杨书记,您也要买背心吗?我去帮您排队吧。”

  杨书记摆手,饶有兴致地说:“不用,我去看看热闹。”

  他说是去看热闹还真是去看热闹了,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杨书记根本挤不进去,只能耐心地站在外围,观察周围买东西人。

  排了二十多分钟,杨书记总算是被挤到了最里面一层。

  他站在一个阿婆后面,不动声色地观察对面的两个年轻人。

  两人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非常年轻,但眼睛亮晶晶的,嘴角挂着笑,这么多人,语气也没丝毫的不耐烦,一一给顾客报价,算账,找钱,忙得满头大汗。

  在他们身上,杨书记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拼劲,干劲。

  杨书记侧了侧身,站到侧面,把位置让给后面想买东西的人,自己就在一旁看着。

  这一站就是大半个小时,围着的人才逐渐减少。

  嗓子都喊破了的宋书玉总算有喘口气的功夫了。

  她拿着水杯猛灌了两口水,又招待了一个客人,找完钱后,目光总算落到了旁边的杨书记身上:“这位同志,想买背心还是衣服?”

  杨书记蹲下身,目光落到裤子上:“那件棕色的裤子怎么卖?”

  宋书玉笑着说:“这是灯绒芯的裤子,比较厚实保暖,价格要稍微贵一点,我们都卖6块一条的,您要是诚心要,那就5.5吧。”

  杨书记点点头,又指着另一件蓝色的外套说:“这件呢?”

  宋书玉又给他报了价格。

  他点点头,又问下一件。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6页  当前第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5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